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和工作建议

发表时间:2021/2/26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32期   作者:余良敏、李欢、冷冰
[导读] 由于我国南北方水资源缺水类型的不同(北方地区主要以地表缺水为主,南方地区主要是水质型缺水),地下水源的利用和开采技术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余良敏、李欢、冷冰
        湖北跃华检测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430000
        摘要:由于我国南北方水资源缺水类型的不同(北方地区主要以地表缺水为主,南方地区主要是水质型缺水),地下水源的利用和开采技术自然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质特点,需要考察之后再进行开采。此时,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就体现出其重要作用。对地下水进行监测,能够及时掌握地下水源的情况,以便合理地开采水资源、妥善管理地下水资源。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工作建议
        1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
        我国的地下水监测技术研究较晚,虽然在地下水监测仪器配置方面也有所突破,但和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
        1)监测人员责任心不足。进行地下水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由于部分地区监测项目没有全面的开展,导致监测人员工作责任心缺乏,而单位管理上也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影响了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的良性发展,因此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2)地下水监测相关法律不完善。地下水监测起步较晚,属于新开展的领域,因此相关的法律法规较为缺乏,缺乏保障,影响地下水环境监测的发展,也导致相关部门的监督力度不足,不能与地下水环境监测相同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3)地下水监测系统配置不足。我国的很多地区已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但就整体规模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稍显落后,主要是配置上不达标,操作较为粗糙,标准不够明确,难以形成完整的监测体系。
        4)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共享不及时。地下水环境监测的关键是监测技术,而地下水环境监测的保障则是法律法规。此外,环境监测信息共享也是缓解地下水污染问题的方式。目前的地下水环境监测开展顺利,但是相关监测方面的信息共享却不够完善,导致水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滞后,监管和治理不同步。
        2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存在问题
        2.1地下水监测信息共享和整合难度较大
        由于历史原因,地下水监测相关信息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信息共享和整合难度较大。当前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监测数据和评价结果等信息均掌握在自然资源和水利等部门相关机构;生态环境部门不同单位在不同阶段开展过相应的“双源”地下水监测和调查,但相关信息分散在国家和地方的不同机构,尚未整合形成全面、整体、准确的地下水监测信息管理体系。地下水监测信息存在多部门化、碎片化,以及部门间共享不畅等问题,非常不利于有序推动全国统一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构建,以及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分析,也不利于落实监督防治地下水污染的职责。
        2.2有关监测网站信息更新滞后
        我国的地下水监测方面的信息没有及时地公布,导致地下水环境监测部门不能及时进行相关的工作,跟不上社会和经济发展,制约着我国这方面的发展速度。
        2.3地下水监测人员专业素质差
        除了上面提到的监测系统本身的问题外,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地下水监测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问题。据了解,由于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监测人员也就没有多大的工作积极性。有的部门是监测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这需要部门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的培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是目前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
        3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
        3.1抽出处理法
        这种方法使用较早也应用广泛,抽出处理法分为三大类: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法进行地下水环境监测的方法包括:过滤、重力分离法和吸附法等;化学法就是利用化学方法对地下水进行监测,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法和离子交换法等;生物法包括:活性污泥、土壤处置和生物膜法等。当完成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后,需要对受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对于污染较重的区域,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及时了解污染情况,避免严重污染的发生,保护地下水资源。
        3.2原位处理法
        原位处理法相对于其他技术来说是种新型的分析方法,因为存在较多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其处理设施较少,并且成本较低,可以避免污染物外露影响环境。

这种方法处理效率高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用前景较好。原位处理法可分为:渗透性反应墙技术、土壤气相抽技术、空气注入修复技术等。
        3.3构建统一完善的地下水监测技术体系
        针对多部门技术规范和监测方法并存,以及监测方法更新不及时等现状,系统梳理和深入开展技术研究,求同存异,各取所长,统一监测技术体系;尽快配套补齐地下水环境监测法规体系和技术体系短板,以质量控制方法与评价方法研究为重点,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规范和重点污染源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等实用性技术规范体系建设,不断健全监测技术体系。
        3.4全面提升地下水环境监测能力
        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补齐生态环境部门地下水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和水文地质基础知识、地下水监测现场洗井采样等方面能力不足等短板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一支多部门协同工作、社会化机构有效补充的高水平国家地下水环境监测队伍。
        3.5物理法
        此监测技术可以细分为屏蔽法、水动力控制法和被动收集法。主要是通过结合物理和化学手段来监测地下水环境质量,有效保障地下水源的质量。
        3.6水动力控制法
        此法是由上面提到的物理法中细分出来的,此技术主要运用于井群中,又可根据不同的井群分布特点细分为上游分水岭法和下游分水岭法。此监测技术主要是通过注水或者抽书的物理方式,改变地下水的分布梯度,以达到分割污染水质和非污染水质的目的。
        3.7提高地下水监测的自动化程度
        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需要科技的支撑。环境监测自动化是未来环境监测的主要发展趋势。在自动监测系统中,应用了计算机、现代通信、遥测等技术,使得监测人员能够及时和准确的获得数据信息。然后进行分析评估,进而采取科学的地下水管理措施,监测技术的自动化程度越高,环境监测的效率也就越高,监测系统的自动化程度的提升,符合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3.8构建全国统一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
        落实《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按照全面覆盖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科学代表和均匀分布相结合、统一规范与继承发展相结合、统筹调度与因地施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平面上重点区域全覆盖,同时根据地下水含水层深度和厚度考虑多层次综合立体化监测,构建区域监管与“双源”监控相结合,全国统一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
        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应布设2类监测点位———质量监测点位和风险监控监测点位。质量监测点位用于总体和宏观上反映区域尺度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及时空变化趋势,主要考虑水文地质分区和行政区域上的全面覆盖与均匀分布原则。风险监控监测点位用于反映重点区域和疑似污染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污染风险及变化特征,主要考虑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超采区、矿山地质影响区、农业污染区(灌溉区)、工业企业污染源(区域)、固体废物贮存与填埋场等地下水污染风险区域。
        质量监测点位可充分衔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现有监测站点,以主要的地下水含水系统为基本单元,进行筛选、优化,根据需要补充、完善。参照国际上主要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点设置情况,密度一般应不少于1个监测点位/1000km2,重点关注区域不少于2个监测点位/1000km2。从点位覆盖度上,至少应覆盖到全部三级水文地质分区、地市级行政区域和70%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域,全国共需布设2万余个质量监测点位。
        基于“双源”现有工作基础,针对地下水污染重点监测监管对象,全面梳理和整合现有地下水监测井,筛选和优化,并根据需要补充和完善,完成风险监控监测点位布设。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因此,做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尽管在地下水监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通过增加管理意识、完善监测网络和提高地下水监测的自动化程度等措施,可以有效的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丽娟.新环境背景下我国环境检测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9(08).
        [2]温东亮.浅谈环境监测技术的制约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9(08).
        [3]姜丽.探讨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