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东,霍灿锋
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涿州 072750
摘要: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核心课程。在中国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蝶变过程中,必须确保高校思政课程的在育人工作的核心地位,同时,适应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工作的新要求,还需要我们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 ”拓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创新教育理念,改革育人模式,破除原有的思政课程“孤岛”窘境,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在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三次会议上发表的三篇重要讲话,系统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是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认真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努力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因素,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期待,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育人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关系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
思政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四年制本科的必修课设置为4门课程,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专科学校开设2门必修课,同时本专科学校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其他民办高校、成人高等学校按此规定执行。”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解决了一些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规划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引起热烈反响。为进一步推进工作,教育部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颁布实施《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打出了政策落地见效“组合拳”。2019、2020年教育部分别印发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优行动和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等工作方案,突出年度工作主题,进一步形成稳扎稳打、层层递进的良好态势。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创新理念,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体现,也是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在实际教学中,就是在稳住思政课主渠道前提下,充分挖掘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实现思政课显性教育和非思政课隐性教育的融合,构建思政课教师、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及校内外专家、兼职教师一体化育人体系,最终实现从“课程思政”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的创造性转化。[3]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相互关系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把握二者的相互关系,必须站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高度来深刻理解。
1.任务相同,地位不同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一个“立德树人共同体”,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二者的共同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高校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核心和载体,是同向同行的主导面;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有益补充和完善,重点是发挥其他课程的协同作用,形成与思政课的育人合力。
2.方向相同,内容不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二者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理论的事情,其他课程负责的是传授知识,结果造成了思政课和专业课“两张皮”的现象,使思政教育成为“孤岛”。在新的历史时期,新形势要求下,我们必须重视发挥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使各门课程都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同向同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领航作用,也真正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5]从内容看,“思政课程”是一门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的学习,强调的是系统的、专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和创新教育理念,侧重于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念的引领,强调是在学校所有课程中都要充分挖掘、发挥、增强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所有的课程学习中。
3.功能相同,优势不同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从功能上看,都是通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功能,这是二者共同之处。但是,二者在功能发挥上,其优势是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体大学的必修课,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是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理论课程,对学生来说是全覆盖的,受益最广的显性课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其涵盖的课程除思政课程外,也涉及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其他通识教育课、专业课等课程大多数面对仅为部分学生,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所发掘和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是不同,有家国情怀,有科学精神,也有优秀传统文化等,我们也主要是通过非思政课程学习去渗透这些思政教育元素,从而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
二、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是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特别是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往往是单一的、枯燥的理论教学,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同时,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学习存在课堂出勤率低、课上抬头率差、课中互动少等现象,很多学生表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学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很少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很少挖掘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游离于思想政治课程之外;思政课教师处于“单打独斗”的尴尬境地,很少与其他课程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客观造成了思政课教学困于“孤岛”窘境,而其他课程教师育德意识、育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被认为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范畴,学校其他部门很少参与或参与度不够,即使有了参与,往往也是各行其是,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上述现实问题的存在,说明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深化,思政政治理论课核心地位、战略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他课程育德、育人功能要有待进一步强化,而这些问题也在倒逼我们要想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突破传统的教育范式,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三、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
我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需求出发,对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构建起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一)坚持学校党委的政治核心地位,完善顶层设计,系统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党的领导是全面实施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育人模式的根本保证,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核心作用,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和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改革。
1.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的核心作用必须凸显,要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必须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强化基层系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强和完善基层党的领导,做好学校党委和教师的桥梁,确保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党委的决定落到实处,在系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方向、定政策、抓落实,确保学校政策不走板。
3.建立和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学校党委-各处室系部-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把教师教书育人、管理部门服务育人、学校环境育人等各方面力量聚合起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牢固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因此,必须牢固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主渠道育人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
1.开齐开足思想政治理论课
我校严格按照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件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确保开课课时。
2.注重传统“思政课程”教学改革
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多为“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形式,基本上都是纯思政理论讲授,内容枯燥空洞,学生上课兴趣乏味可陈,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在新发展形势下,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必须深入开展原有“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让思政课“内容实起来、师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比如说:革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互联网+”新的教学模式,将新媒体新技术融入思政课堂,让思政课“活”起来;改变单一的纯理论讲授,将最新时政热点、数据、新闻报道、最新成果、优秀传统文化、国情等内容渗透到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思政课堂丰富多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坚持课堂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师生互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三)强化通识教育课、专业课的育德、育人功能
在把握“思政课程”核心地位的同时,我校积极注重发挥通识教育课、专业课的育德、育人功能,深入挖掘这些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让学校所有教师明确“课程思政”主旨依旧是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让所有非思政课教师在讲授通识教育课、专业课时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将这些课程中的育德、育人元素带入课堂,形成育人效应。同时,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都融入了思政教育元素,努力实践“课程思政”。
(四)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体系。
学校积极推动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制定了《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全育人”实施方案》,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推动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宏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同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了十项育人工程子方案和考核标准,打通了育人“最后一公里”。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落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实施者始终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具备育德意识,同时还要有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的专业水平和育德能力真正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1.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铁还需自身硬,我校始终重视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制定了《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加大教师职称转评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教研室建设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发展;加强教师培训、进修力度;实施青蓝工程,新老结对促发展;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提高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2.提高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是“德”字为先,落实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所有教师(含思政课教师)都要具备善于挖掘和利用各门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意识和能力,必须改变目前思政教师“孤军奋战”和专业教师“教书不育人”的现状,让所有教师都喜欢思政教育、都能从事思政教育。我校的具体做法如下:
1.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改变以往单一的知识讲授效果评价体系,实行学生满意度调查、德育融合情况、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将专业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我校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评教、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激励广大教师积极主动融入思政教育工作。
(六)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思政工作的精准高效作用
学校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管理、教育、生活等各项工作直接组织者、实施者,是和学生最贴近的教师,因此,辅导员(班主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1.用心感动、用情关怀、用爱温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作为辅导员,其思政工作必须要围绕学生开展,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各个方面,切实用心、用情、用爱去温暖感动每一位学生,“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要求每一位辅导员都要参与其中,帮助学生系好“扣子”,与思政课堂教学形成教育合力,达成育人目的。
2.精准施策、分类管理、高效工作
作为辅导员,应做到熟悉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要和所有学生打好关系,构建起生态良好、相互信任的“关系链”;同时,辅导员还应构建好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宿舍管理员等各方参与的“关系网”,全方位了解和掌握学生动态。在此基础上,辅导员要对“关系链”和“关系网”中的每一名同学,进行单独分析,做到“一人一策”,分类管理,保证学生工作精准到位,服务到位。
(七)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培根铸魂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沃土,
特别是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学校更应该积极主动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校近年来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课堂,专门开
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中华十德”校本课程,深入开展“忠、孝、仁、智、信、礼、义、勤、勇、廉”中华十德教育,将传统美德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学校还将“中华十德”教育与大学生日常德育教育活动深入结合,建立了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修炼、自主践行的“中华十德”实践教育体系,开展“每月学一德”中华十德主题月活动,提升学生践行“中华十德”、弘扬中华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根”的中国人。另外,学校还专门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等校本课程,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忠孝、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筑牢了学生信仰之根、价值之魂。
(八)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公益劳动,构建“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
我校第二课堂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核心,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秉承优良传统,凝练学校特色,突出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两大任务,“注重人格塑造、突出技能培养、强化实践训练、服务基础教育”。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围绕课外小组、学生专业技能比赛、社团文化与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等活动载体,打造了?“师范生三笔字大赛”“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课本剧场”“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主题团日活动”“弯腰行动”“青春守护点对点”“情系夕阳红”及社会实践“雁翎小分队”“筑梦小分队”等专业品牌活动。这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又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让学生受到了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了学生“小善大爱”的良好品格。
实践证明,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到“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很好地适应了当前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它让每一教师、每一门课程都主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了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站在两个一百年目标交汇和转折点上,我们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强党的领导,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到更高层面,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3]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录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年4月,第22卷第2期.
[4]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
[5]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