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仲仪
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中心小学 511442
摘要:新修订版的数学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教师要从课堂教学抓起,对教材进行挖掘,作为教师要用好新教材,活跃新课堂,让课堂活、动、灵、妙起来。
关键词:新教材 活 新 实
伴随着新修订版的数学教材的诞生,数学新教材走进了学校的各个年级,受到教师们的广泛认同。新修订版的数学教材在遵循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较前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通过题材选择、内容设计、结构编排等充分体现了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一线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一致认为教材应该服务于教学,教师应该服务于学生。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应该以钻研教材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充分用好新教材,活跃新课堂。教师该如何善用教材,创设高效的数学课堂,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用好情境图,感受趣味数学,让课堂“活”起来
教材中所选语言素材具有时代性,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生活和精
神面貌,学生的生活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目前修订的人教版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源于生活是人教版新教材的一大特色。生活中有许多的教育资源不仅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对数学课堂教学资源也有很大的补充。要精心钻研教材挖掘社区中的资源,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例如:“测量”一章中认识毫米、分米时对数学书、作业本厚度和长度的测量、估计硬币的厚度、1千米有多长等活动;“有余数的除法”一章中课间半小时、布置联欢会场、森林餐厅等插图;“面积”一章中感受面积单位的大小(活动)、测量火车站的面积(插图)、天安门广场鸟瞰图;“位置与方向”一章中的校园图、动物园图等等,很多很多......这些都是教材在生活中所选的优秀教育资源。
贴近生活的题材选择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很有可能放学的路上都还在讨论有关路线及城区小地图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很快地理解,还能正确地加以运用。所以,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孩子们的生活,用好题材情景图,充分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实践操作,体验快乐数学,让课堂“动”起来
数学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形成一定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和创新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学学习是不是活动的、合作的、富有反思的,学生能否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课程理念与行为。在课堂上,学生既要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又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既要建构数学意义,又要建构伙伴关系,还要建构积极进取、充满自信的自我。可以看出:要使学生真正融入其中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那么就很需要老师的实时帮助和点拨了,比如:做到心中始终“装着学生”,注意倾听,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课堂氛围。善于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比如:关心那个“不服输”的小朋友,再给他一次机会,及时处理这个突发事件,及时抓住了师生进行深度对话的契机,其意义不仅是为一个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而是给全班学生提供了一次反思性学习的机会。
?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认真观察、猜想、验证、比较、推理、实践、交流等丰富的数学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让课堂“动”起来。
三、倡导多样化,细品数学魅力,让课堂“灵”起来
在人教版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编者精心设计的问题。如“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还可以怎样分?”“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还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数比较快?”从这些问题的设置,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开放性的,既无标准答案,又无固定模式,由此不难体会编者对学生求异和发散思维的引导以及对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鼓励。?
?新教材里提倡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的实质是希望每个学生能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因此我们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方法,此时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好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教师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总结出更方便快捷的好方法,达到算法最优化的目的,让课堂“灵”起来
?四、创新教学内容,体验神奇数学,让课堂“妙”起来
??? 数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的数学学习也是多姿多彩的,尽管新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巨大,但是在反复的“去粗取精”、“去烦求简”后,教材内容也显得更加凝练和精悍了,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总要通过创设情境、选取素材、设计思路、组织教学等方式,不同程度地将自身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或合并、或调整、或补充、或删减……实现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的过程,是教师教育思想、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一个创新教材内容的过程,让课堂妙起来。
比如:“年、月、日”一章中的“例1”---认识2003年年历,回答有关问题。当把教材编排的问题解决后,老师可以启发式的问学生:“是不是每一年都有12个月?”“是不是每个1月都是31天?”“每个二月都是28天吗?”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可以建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把“例2”一起讲解(当然,这样就需要让学生前一天准备一些其它年份的年历),这样,就可将联系紧密的知识整合,有利于学生掌握。通过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推演、规律发现、自主应用,来感受数学的美丽,在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与挑战自我中获得深刻的情绪体验和学习经验,从而感到“数学好玩”,“学习有味”。另一方面“创新教材内容”也包括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实际,自主开发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课本学习形成补充和拓展。比如:在讲述“统计”中的“平均数”时,当最后得出结论“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时,可以再让学生每人说一句能体现“平均数”这一含义的句子,如:某集团上半年月均生产滑板车8万辆;2004年某旅游景点国庆期间平均每天游客有7000人等等,并全班交流。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知识上真正实现正迁移。这样使所学内容由理解到运用,多维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基本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的要求,通过数学思维拓展,创新内容,感受魅力和体验神奇,让数学课堂“妙”起来而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变化,与学生的课本学习交相辉映,共同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一切从教材出发,认真研读、感悟、领会和创新教材,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把握住了新课堂的脉搏,真正吃透了教材,有效地用好新教材,创设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11年版)王光明?范文贵??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