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模式及地质勘探规律探讨

发表时间:2021/2/2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29期   作者:许丕儒 陈喆
[导读] 油气成藏模式是推动油田油气作用日益突出的情况,在社会生产与经济生产的过程中会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资源

        许丕儒  陈喆
        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第四油矿           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规划设计研究所
        摘要:油气成藏模式是推动油田油气作用日益突出的情况,在社会生产与经济生产的过程中会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资源,在客观上实现了对油田油气的开发与研究,在油田开发工作开展之前应当对油田油气成藏模式进行研究,进而依照其实际规律与实际情况进行对地质勘探规律进行研究与分析,本文就着重研究油气成藏模式及地质勘探规律,进而为我国油气成藏模式与地质勘探规律进行研究,旨在为石油企业的成藏模式改进与地质勘探工作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理论建议。
关键词:油气成藏;油田油气;地质勘探;规律研究
引言
        油气成藏模式及地质勘探根据地质环境的不同,可以一次成藏,也可以经历多次成藏,如果考虑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成型的油气藏也会发生分裂;研究油田油气成藏的模式以及地质勘探的规律,对石油勘探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油田油气成藏的模式研究
        “油田油气聚集模型”的理论出现在20世纪。在一开始的时候。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广泛使用引起了人们对“海洋和陆地表面”的争论,随后有关该主题的地质研究也在继续发展。对第一个模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70年代,对油气运聚机理的研究进入高潮阶段,并逐渐转向油田的实际勘探和生产。油田中油气的不同存储方式取决于不同的迁移,关注和保护。例如,在四壳环境中,地热能的热效应在某些地质区域中并不明显,热演化的效果也不佳。因此,油气的主要储量是中成熟度的油气。这种情况在中国油田地质中是存在的,这是断裂带中其他烃源中较常见的油气成藏模式,是简单的四槽。石油和天然气沿着地质断层垂直向下移动,聚集在当地优质封闭环境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将继续在一定程度上沿横向上升,从而形成油气体制的“闭环模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存在断层带的影响,也会发生某种形式的油气聚集,这将从底部向上缓慢加压。
        陡峭的斜坡和斜坡结构是我国油田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选择了斜坡型油气的自聚集。该模型的特征主要是单向生成的碳氢化合物在四个凹陷处,是碳氢化合物。在几个时间段内分别将人注射,主要是在垂直移动的平面上进行。油气存储的疏水阀非常详细且规则,但通常油气罐的尺寸很小。对油田油气聚集模型的研究具有可预测的效果。一方面,它可以为油气藏的形成以及时空变化对地质勘探的影响提供一种机制。另一方面,它可以根据油气藏的主要参数判断其他油田的情况。这样的理论显然比仅仅在地质上寻找石油更科学,它反映了石油或天然气本身的运动规律。
二、油田油气地质勘探规律探究
        对油田油气的研究非常重要,总的来说,石油工业中能源的发现是通过发现储气罐来实现的。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油田的大部分地质勘探活动仍然很少,缺乏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审查,也没有任何可遵循的规则。近几十年来在油田中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数量显然不足。油田缺乏对油气的地质勘探,将导致储产比失衡,而中国石油工业需要长期加大对该领域的投资。

例如,根据胶州湖盆中部的油田和重力流,以及斜坡缓冲区的油田,很明显,两者在边界线上都具有平台型的共享关系。不同的地形组合经证明的规律表明,在稳定的侧向地质空间中,砂岩油田具有很高的潜力。
        在1990年代,中国对塔里木盆地“古生代和中度保留”油田的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在地质方面,塔里木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研究和模拟了塔里木盆地的形成,演化,构造演化和沉积演化。古生物学世界富含有机物和生物油层。迄今为止,对我国油田中油气成藏的研究已达到理论验证的阶段。在研究过程中通常使用动态介质累积模型来提供更详细的研究价值规则。所谓的“能量介质”是指在油气田中驱逐和迁移油气所产生的能量,它促进了平均液体力的变化。如孔隙压力,地下水动力,毛细血管阻力等。另外,成藏机制的成藏机理也具有明显的优势,研究表明,烃源,排放方式,运移方式和油田地质储藏方法是重要的储藏条件。在21世纪初,国内研究者一直在提出侏罗纪时期的西北地区成藏模式,它属于许多成藏模式,包括下游成藏模式,其自身的成藏模式和混合源类型累积模型。
        油气储集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为油田油气储层的选址提供了基础理论,也适用于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油田资源评价,是地质的有力补充。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论研究上,同时我国的地质环境复杂,对汽油盆地结构参数的研究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对油气成藏模式和地质勘探规律的研究对油田运营具有重要意义。从技术角度来看,必须根据实际当地情况并结合油气积累研究的数据来完成。中国幅员辽阔,地质环境复杂,不同油田的油气勘探工作将面临不同的挑战。这就要求技术人员精通创新,并提出油气存储和地质勘探的新方法,这些新方法将在增加石油产量中发挥推动作用。
结论:总而言之,在我国的石油体系中,油田油藏的发展主要是集中在盆地地质环境中,基于理论角度上来说,石油天然气在生成之后的较长时间内会出现地质输送导质层的运动与转化,进而形成填充与油气藏的推进,进而在多次成藏成型之后可以依照山地实际地质活动模式推进其分裂,实现对地质勘探工作规律及勘探内容的控制,实现对石油勘探开采的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延钧,夏吉文,李明隆,蒲洪果,耿超,王浩.四川盆地蜀南地区长兴组油气成藏时空匹配[J].石油实验地质,2020,42(06):877-885.
[2]朱继田,邓勇,郭明刚,宋鹏,熊小峰,毛雪莲,李芳,黄时卓,贺懿,任婷.琼东南盆地盆底平原区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条件及成藏模式[J].中国海上油气,2020,32(03):10-19.
[3]李安琪,邱宇,叶绮,李夏露,王真真.琼东南盆地崖城凸起三亚组一段油气成藏特征与勘探方向[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20,14(02):13-19+27.
[4]蔡川,邱楠生,刘念,李振明,王元杰,鱼占文,焦亚先.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不整合特征与油气运聚模式[J].地质学报,2020,94(03):888-904.

        作者简介:许丕儒,女,1992年6月出生,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2014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同时取得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第二学历,动态管理岗,现工作于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第四油矿。
        陈喆,男,1992年1月出生,汉族,吉林省梅河口,2014年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仪表计量岗,现工作于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规划设计研究所。
杂志邮寄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高平村6-6-1-201
邮编:163514
收件人:于晓辉        电话:133046935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