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籍装点人生的门面 ——《华亭一中课程与教学改革先行计划与试行方案》解读

发表时间:2021/2/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第31期   作者:张涛
[导读] 根据国家及省市关于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行政指示和学术指导

         张涛
         甘肃省华亭市第一中学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及省市关于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行政指示和学术指导,秉持“养正俟实”的校训,构建以简约性、生命力、幸福感为特色的“华亭一中好课堂”,培养全面发展的阳光学子,创建陇上名校、幸福家园。
         二、基本原则
         守正创新,反对全盘否定、推倒重建。所谓守正,即保持了学科特性,比如语文体现出语言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谓“创新”,体现在全新内容的引入,比如英语课本剧的编排,影视赏析的渗透,也能感到新意十足。同时,又并非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既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设计。
         循序渐进,杜绝急功近利、貌合神离。所谓急功近利,即重眼前轻长远。所谓貌合神离,即有组织没文化,在光鲜的外表下,大都存在着诸多隐患,隐性成本很高,甚至有严重内耗。
         顾全大局,避免顾此失彼、得不偿失。要有大局意识和协作意识,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不能各自为阵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三、重点工作
         (一)课程建设
         1、开齐开好国家课程
         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即便高考科目必修课程,也不必不能直奔高考,要顾及长远、有所超越;尤其要重视非高考科目必修课程和高考科目选修课程,坚决制止高考考才选才开、高考不考就不选不开的以考代选、为考而开的极端功利做法;有必要等同高考科目必修课程开设、考评非高考科目必修课程和高考科目选修课程,以打开局面、走出困境。
         2、开发开设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不必依附国家课程而可自成体系,要有代表本校本土、区别他校他地的成色和特色。校本课程原应有本,即得于课堂(本校本土),用于课堂,不能才下心头又上案头,就是不着田间地头。校本课程不必有教程,但不可无课堂。照搬和摆设都不是校本课程。唯其本土和本色,且投入使用,才称得上校本课程。
         (二)教学改革
         1、国家用十多年的时间推进课程改革,实现了基础教育课程转型,且让一线的校长、教师认可其价值追求,实属不易。选修课程的提出,从根本上尊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一所学校里,如何给每一门选修课程定位,如何为有着各种可能性的孩子最大限度提供不一样的课程体验,把课程作为对每一个不同生命成长的养料,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多一把尺子,确能多一批好学生;然而,只有多一些可选择的课程,才能培育更多的好学生。
         2、素养是教不出来的,靠我讲你听、耳提面命获得的只能是知识,大不了形成一些技能而已。如果我们把课程目标锁定在核心素养,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从教学走向学习。

要把传统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师生共同的学习目标,要把所有有利于这个教学内容的学习资源全部交给学生,还要帮助学生高效学习,给学生提供学习工具、脚手架,那就更是一件全新的工作了。一旦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他们之间的沟通、合作、争论、妥协、创新就不可避免,跨学科综合学习也层出不穷,从做题到做事,从解题到解决问题,成为每一天课堂学习的常态,核心素养的落地水到渠成。
         3、在大部分传统组织里,每个岗位都有很详尽的岗位职责,但这样的职责却不能走脑入心,不是装订成册,就是高高挂起,许多时候连自身也记不起有多少职责。大量的研究和经验都告诉我们,只有最大限度地让组织内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团队的责任、权力、利益相互匹配,才能让大家方便做事、愿意做事,才能够做成事,也只有如此,才能让大家感受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可能性,自我的存在感、价值感。有人说,所谓活力就是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团队都愿意主动展开工作,就是这个道理。
         (三)课题研究
         依托“名师工程”,推进课题研究。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负责主持工作室的全面工作,是工作室的责任人;工作室成员,协助主持人开展工作,由任教科目相同的骨干教师组成;工作室学员,为进行教育实习和接受培训的各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和青年教师。通过名师工作室的组织架构,最终达到树立一位名师,带动一门学科,带出一支团队,产生一批成果的目的,使名师工作室成为骨干教师聚集地和名师名家孵化地。除重点学科开展学科领域科研课题研究之外,学校层面也从宏观方面加以研究和引领。
         (四)评价创新
         评价方式、制度、体系不改变、不配套、不创新,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就容易沦为空谈、落入桎梏。关键是要打破以高考(月考)成绩为主甚至唯一的评价模式与标准,在高考体制下寻求师生评价方面的探索与突围。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确定应该注重多元化,鼓励多主体参与评价,主要包括专家、行政官员、教研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等。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应体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具体又可以从不同的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中展示。不同的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评价方式。强调将完整的有个性的人作为评价的对象,并通过评价促使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教师而言,也应该重视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情绪体验,注重通过评价促使其获得发展、取得进步。
         四、主要举措
         多样性的课程可以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基础和兴趣特长,进行选择性学习。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高考学科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和高考政策,分为学业水平层和高考水平层两个层级,以适应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和参加高考的需求。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主动发展。在对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发展需求及高考选考学科选择意向的调查。构建由“人生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高中三年学业规划”三个层次组成的结构系统。其中,“人生生涯规划”即人生发展规划,包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主要解决学生的价值观问题,让学生学会做人;“职业生涯规划”即专业方向规划,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生存;“高中三年学业规划”,解决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
         学校管理机制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在前期学分制、选课制、走班制研究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学段制”(有些地方叫大小学期制或者长短学期制)和多种类型的考试制度(包括必考、选考、社会化考试等),由此形成了有关高中教育阶段课程建设制度与管理研究的基本视域。建设适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教育资源基地和学习资源系统,给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找到个性化的自我发展的生长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