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新兰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青年东街小学
摘要:在我国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语文学科一直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教学内容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从利用历史事件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聆听畅想祖国之美;通过阅读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通过传统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爱国主义;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的德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小学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义务阶段特别是小学的德育教学存在着形式和内容相脱离的问题,由于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向青春期的过度起,单纯地理论说教,容易导致学生的反感,效果也不明显。因此,将德育和具体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中,笔者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为例,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爱国主义篇目,深化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的认识。
一、利用历史事件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了近现代的历史事件,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题材。因此,对学生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具体内容和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开展教育工作。
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分析,为什么强大的清王朝会在西方列强的船舰利炮下一败涂地?为什么英法联军要火烧圆明园?这带来了怎样毁灭性的后果?给今天的我们哪些启示?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清王朝失败的原因,由于清王朝的故步自封,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因此,今天的中国要以史为鉴,不断坚持和扩大改革开放,与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友好交往,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才能避免历史重演的惨剧,才能国富民强。
二、通过阅读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教师在教学这些文章时,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阅读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通过鼓励学生不断阅读课文,去感受和体会其中的爱国情怀。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从而树立学生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例如,在教学《京剧趣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由于演出的需要,梅兰芳先生总是把胡须刮得干干净净的,但是一生中有几年,他是蓄起了胡须的,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抗议,表明不给他们表演的决心,梅兰芳先生留起了胡须,以此来激发起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让学生感受到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
三、通过传统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节日习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素材。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通过传统节日文化来进行。
例如,在传统文化活动课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了解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感受这些独特的民族风情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感。因此,课堂上,教师首先出示图片,介绍不同地方的民俗(藏戏、火把节、泼水节、元宵节、七夕节和重阳节)。然后,教师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写作的方法。首先,教师让每组学生介绍一种风俗习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可以重点介绍其中最主要的特点,也可以适当说说自己对这种风俗习惯的感受。其次,把这种风俗习惯的特点和来历穿插在合适的地方,要重点讲述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通过小组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风俗习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高了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总之,在我国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语文学科一直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感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不仅是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德育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历史事件,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视听体验,引导学生阅读和通过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等方面来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升华学生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吕梦含.润物无声 爱国有声——我国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实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05):56-62.
[2]安承云,张虎龙.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1):210.
[3]万春莲.立智立德,整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