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农村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养成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31期   作者: 李延杰
[导读]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的持续养成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和身心全面发展、塑造优秀品格的重要条件。
        李延杰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机关幼儿园   261100
        
        摘要: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的持续养成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和身心全面发展、塑造优秀品格的重要条件。针对现阶段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培养课程开设形式单一的局面,本文提出了农村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农村幼儿  良好生活习惯  基本生活能力 养成教育
        幼儿养成期良好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幼儿良好习惯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幼儿创造力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未来一代新人应具备的素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幼儿时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的好。”可见,抓住幼儿教育的这一段关键期,使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与能力,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农村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养成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孩子的物质享受也随之丰富。但是,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幼儿隔代教养居多,给予孩子太多的呵护和包办,幼儿难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部分家长主要侧重于培养开发幼儿的智力因素,而相应地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因此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问题亟待解决。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一、家园携手,促进农村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养成。
        开展良好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养成立项课题实施。园内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根据年龄段分层设置生活习惯培养目标;定期召开三级会议,交流课题的进展情况,集思广益,商讨解决问题;班级导师负责制,对幼儿生活习惯与能力跟进指导;各级部进行生活习惯与能力养成小课题研究,快速应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瓶颈。
        通过家园合作,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一是通过每月一次的家长课堂、育儿经验交流活动,共同商讨育儿大计,为家长解疑答惑;畅通家园沟通渠道,给予家长策略支持 。二是通过家访,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在家生活习惯与行为能力,及时有效的与家长协商对策,有的放矢跟进指导,促进习惯与能力养成。
        二、搭建成长平台,促进习惯与能力养成。
        (一)搭建习惯能力培养与课程整合的平台。
        将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培养与五大领域学科整合。教师在备课中要侧重指导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养成。结合月教学主题计划,各级部每两周设计一个有关习惯养成与生活能力锻炼的活动主题,如科学饮食周;卫生整理周;生活环保周;种植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锻炼与成长。
        将良好生活习惯、基本生活能力培养与生成课程整合。幼儿园“生活处处皆课程,一日生活皆教育”。将养成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与学习,教师抓住随时出现的教育契机,设计生成养成研究主题活动。对于刚小班入园的幼儿来说,擦屁股是生活环节的一个难点,教师据此设计了“我要拉粑粑”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指导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引导幼儿做个懂礼貌、讲卫生的宝宝,懂得别人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的去帮助别人。随机生成的主题课程让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锻炼。
        利用绘本阅读,引领生活习惯养成与生活能力培养。


        绘本是引导幼儿健康成长的一个很好的工具,能借助于榜样学习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幼儿对故事情节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容易将故事里的行为规则内化于心。鼓励幼儿运用绘本学习的经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搭建节日特色活动平台。以传统节日为活动载体,教师巧妙设计,灵活开展特色鲜明的节日活动,端午节“粽香情浓包粽子”,冬至节师生包饺子…… 赋予传统节日文化的主题活动,既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又体验合作感悟快乐,相应提高其基本生活能力。
        (三)搭建自我展示平台。一是举行多彩活动,开展“生活习惯我最棒”、“我是爸妈的小帮手”等活动培养幼儿习惯与能力养成。二是创设活动区域,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锻炼,发展社会适应力。
        (四)搭建农村主题实践活动平台。适当的劳动既能寓教育于实践活动,又能使良好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得以锻炼。根据季节变换设计农村气息特色主题活动:春季植树种菜;夏季拔草、浇水,收获大蒜;秋季捡拾落叶;冬季为小树穿棉袄等。老师带领孩子们来到果园,来到菜地,来到畜牧农场,孩子们学习着收获着……幼儿园倡导家长就孩子生活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劳动平台:帮助家长摘草莓,栽树苗,铡青草,晒粮食……孩子们在参与中体验,在劳动中成长。
        三、实施多元化管理,强化习惯与能力提升
        教育管理科学化。教师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指导和促进者。在日常活动中,老师与幼儿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幼儿年龄小,对于幼儿的不良习惯,教师们不会简单地指责、阻止,而是耐心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观念,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科学指导、个别教育,且教师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幼儿在看看做做中潜移默化的学习进步。
        生活管理网格化。幼儿园落实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开展养成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按照时间节点,明确做事规则与要求,日积月累中形成习惯,培养能力。生活活动中各级部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明确入园、盥洗等生活环节的常规要求,利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引导,养成做事遵守规则意识。生活环节管理坚持正面鼓励、赏识教育,激励幼儿养成良好习惯与生活能力养成,增强幼儿自信与感受成功意识。
        自主管理责任化。根据幼儿生活习惯与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设置“自己事情自己做、别人有事帮着做、班级事情争着做、家务事情抢着着做”四大主题活动板块,夯实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的养成。各班级根据年龄特点指导幼儿通过“小宝贝当家”、“我是监督管理员”主题活动,锻炼与发展生活能力。各班级设有“小小值日生”“幼儿园星播报”等平台,培养幼儿“我该做什么,我要如何做”的思考,启迪孩子们在做事中锻炼,在思考中成长。
        监督管理多样化。为了实现“时时、处处、事事”育人的全员管理育人目标,幼儿园实行多层面监督管理评价机制。一是鼓励幼儿进行小组自我管理:班级“小当家”向小伙伴提出规范要求,带领大家进行班级物品整理,引导幼儿明确做事目标与规范,逐渐践行“我会做、我能行”的理念。二是实行教师评价管理。根据幼儿习惯与能力表现,教师及时与家长联系跟进指导,量化评价,做到因材施教。三是家长监督管理评价。家长每周及时填写“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与基本生活能力养成周记录表”,班级教师及时查收家长反馈后,鼓励表扬跟进指导。以激励为主的全方位监督评价,有效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对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繁复的工程,需要我们将其渗透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以使幼儿能够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进而为幼儿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卫东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一陶行知论习惯[J].少年儿童研究,2002年03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