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的巧妙融合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31期   作者:张侃龙
[导读] 教育者需要对文学经典的诵读价值展开分析
        张侃龙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腰市镇李庙小学(陕西 商洛) 726002
        摘要:语文教材中,和国学经典相关的阅读内容有很多,科学指导学生展开经典诵读,实施语文教学,能让二者相辅相成,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因此,教育者需要对文学经典的诵读价值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巧妙融合
引言
        市场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发展,逐渐形成文化多元的局面,这在丰富人们文化体验的同时,也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强烈冲击。为从小培养孩子的文化意识、文化素养,经典教育应从小学抓起。小学语文教师需重视经典诵读,让学生接受经典、品味经典,借此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
一、存在问题
        (一)知识繁杂,不加梳理
        一些课堂为响应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号召,表面上从“量”上增加了经典选读篇目,实际却没有对庞杂的名篇进行后续归纳整理,能被学生有条理地记录的经典不过十之一二。在筛选作品的初期和回顾作品的后期,教师应适当予以帮助。
        (二)止于诵读,未知深意
        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由老师领读、解释意思,再让学生自主诵读。长此以往,这种模式会减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单一的课堂程式让人提不起兴趣,更无从深入了解作品内容。虽然是课后拓展,但当学生们逐渐养成把诵读仅当做完成任务时,拓展的意义基本无从找寻。
二、经典诵读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借助经典诵读提升教学质效
        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起点,教学内容偏重基础,且主要为识字、组词、造句,在之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借助拼音帮助学生识字,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造句,内容乏味枯燥,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在《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中,文字集中,且各个短语都自带韵律,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借助经典诵读来进行识字、造句练习比单一的拼音教学更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二)以经典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小学生正处于个性、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其所接受的教育决定着他们的成长方向,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科素养为目的,引入经典,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诵读爱国诗词能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养成爱国情怀;诵读圣人经典,能让学生学习处世之道,并自觉以圣人言行约束自己;阅读国学故事能启发学生,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三、经典诵读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经典诵读渗透语文课堂,合理安排诵读时间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每周一节课的经典诵读时间。这一课最好是在一周的开始,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遇到阅读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解答。除此之外,教师在其他语文教学,如成语教学、文言文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经典字词句,以此来实现经典诵读在课堂中全面融入。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经典诵读在教学中的融入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提高诵读价值,注重经典诵读感悟和体会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心智处于发展的阶段,其认识、理解等能力受到年龄的限制。因而,对于诵读过程中一些比较深奥的句子,他们难以理解,不能学以致用。

为了提高经典诵读的价值,教师要注重学生经典诵读后的感悟和体会,积极地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以此来将诵读内容内化。例如,在诵读经典《论语》,对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时候,学生受到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对这句话的内涵理解不深刻。这时候,教师就要积极地进行引导,为学生讲解这句话的内涵,然后以这句话的内涵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分类归纳,加深理解
        小学六年,能够诵读的经典不止百篇,每学期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下对本学期学习的诗词进行归纳整理。如涉及“四季”的经典、关乎“励志”的名句等,都可被单独划分,整理为章。这样的做法有三点好处:一是加深对经典的理解,让孩子们从不同中发现相同,再从同类里鉴别不同;二是经过归纳整理,经典变为可用的素材,在平日作文写作时可谓一大助力;三是教会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常整理、常梳理,也能将这种有规划的学习方法普及到其他学科中去。
        (四)以教代学,融会贯通
        讲评经典时,人人可为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熟悉这样一个道理: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小学教育中,在“育人”这一项的思想标准是教导孩子“先做人,后成才”,教师会以自身言行举止为规范,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以此为借鉴,我们可以将这一准则运用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上:每日由一位学生向全班评讲一首自己挑选的诗词经典,从释义、典故、评析这三个方面讲述自己的理解,带领全班记忆其中的名句,摘抄至各人的“类别归纳本”中。主动讲授的过程比被动学习更多了一层学习动机,会让孩子在无形中感悟为人师表的责任和担当,当他们用心准备自己的小课堂时,会达到对经典最深刻的认知,激发思考,进而将知识融会贯通。
        (五)创新评价方式
        在经典诵读教学完成后,教师还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而所制定的评价模式既要分析本堂课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又要分析学生在经典诵读过程中遇到或存在的问题,方便调整教学计划,帮助学生规避问题,最终提高经典诵读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可通过考试、诵读比赛来判断每一位学生对经典的掌握情况。如诵读《鲁滨逊漂流记》后,教师可在班级内组织开展“关于经典我知道”的活动,即根据《鲁滨逊漂流记》的内容来设置难度不等的问题,让学生抢答,答对问题最多的学生取得胜利。而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准确性分析每个学生的诵读情况。其次在教师评价的同时增设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等评价方式,可以直观地看到学生的进步或问题,避免评价结果过于片面。此外要注意的是,在评价后教师要及时分析评价结果,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模式,或在发现某位同学的问题后,耐心地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学会诵读,在诵读过程中思考,最终提升经典诵读教学质效。
结束语
        小学阶段,学生记忆力超强,适合大量阅读。选择经典诵读内容,不但能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而且能对学生展开审美教育,传承文化。对此,需要语文教师肩负育人使命,强化经典诵读指导,为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来伟.浅谈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策略[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978-981.
[2]汉蓓.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332-333.
[3]张玉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策略初探[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汇编.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441-443.
[4]刘梅仙.小学语文课堂开展经典诵读研究[J].华夏教师,2018(30):54.
[5]侯宪梅.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C]..《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九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1271-12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