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美林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浙江 杭州 311201)
摘要:2010年浙江语文高考文学赏析题除了关注语段中的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即采用的具体手法以及内在的、运用该手法所获得的效果,更试图引导考生通过揣摩小说人物的心理来“唤醒自身的情感体验”这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语言能力。
关键词:文学赏析 语言特点 核心素养
一、材料选择
本文作者康·帕乌斯托夫斯基1965 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是苏联著名小说家和抒情散文大师,擅长以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感受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和人性闪光点。
浙江高考上一次考到外国小说还得追溯到2011年的《第9车厢》,近年来的每一次高考大家都觉得“该考外国小说了吧”,这次的文本选择了这样一篇极具抒情散文特色和浪漫主义特征的外国小说,也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延续了浙江高考偏好“具有叙事性散文特点的小说”和“具有纪实性小说特点的散文”的一贯审美。
在画线语段的选择上,命题者选择的是男主人公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萦的家所见到的场景——一个环境描写的段落,这与19年和18年所选择的语段也具有一致性。
二、命制特点
第十题是“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分值四分。这是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和考查的重点题型,在近五年的考试当中均有涉及。
从具体要求来看,15-17年没有明确提出赏析的要点,18、19、20年要求学生就语言特点和艺术效果进行赏析,为考生提供思考方向。从考察范围来看,除了18年的第11题明确指向就10个“一”分析其艺术效果,其余均在一个较长段落或多个语句中不做具体限定。从题干提示语来看,除18年提出了赏析的具体要求,以及16年明确提示要“结合上下文”,友情提示考生答题要有文本意识外,其他年份均不作限定。
综上所述,20年的阅读语言赏析题在命题方式上并没有较大改变,较为简单、直接,从某种方面也可以说难以引领考生进入文本的情景,进行深入的体会和思考,应该如何巧妙地设问,激发考生进入文本、参与阅读的兴趣,值得命题者和教学者的思考。
三、考查能力
但从得分点的设置来看,20年的文本赏析题考察角度更加多样灵活,对考生能力也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要让学生能够有意识的去强化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品味文字中的语言魅力,进而提高语文欣赏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字的表达水平,全面培养出更上乘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到赏析题型也就是要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自主鉴赏“精彩语句”,不仅要结合语境理解含义,还要体会句子精彩之处,唤醒自身的情感体验。
今年的文学赏析题除了关注语段中的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即采用的具体手法以及内在的、运用该手法所获得的效果,更试图引导考生通过揣摩小说人物的心理来“唤醒自身的情感体验”。
四、答案建构
分析梳理以往以及今年文学赏析题的得分点设置,我们可以分三步走构建赏析模型,进行答案的建构。
(一)找一找“写什么”,梳理考察文本,提炼对象特征
回到“画线部分”及其上下文,梳理、考察语段,可以得知这一语段主要的描写对象是景物(包括花园和远方的天空)。进一步梳理文本,找出核心词句,提炼概括景物的特点内容:雪后的花园美丽静谧,远处的天空朦胧中透出霞光。
(二)析一析“怎么写”:立足语言特点,结合文本分析
找出了“写什么”,接下来考生应该思考作者是“怎么写”景物的特点的,可以从六个方面参照考虑:①修辞手法之美②句式之美(如长短句、整散句、倒装句等)③语言风格之美,如朴素自然、幽默讽刺、绚丽华美等④炼字之美,如特殊的动词、副词等⑤表现手法之美、如任务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各种手法⑥表现对象特点所用方式之美(如用典型景物烘托人物心情)等。
结合这一语段,我们可以发现作家在描写花园美丽静谧这一特点的时候,有修辞之美:使用了“簌簌”“沙沙”等叠词和拟声词,以动衬静,渲染出花园中的静谧美好;“花园仿佛抖了一下”用了拟人的手法,同样是反衬环境的静谧。有语言风格之美:语言清新诗意,浪漫灵动。有“表现对象特点所用方式之美”:用远处天空朦胧中透出的霞光,来烘托波塔波夫看到眼前的一切不曾改变,正如自己想象中那样美好时的欢欣喜悦。这一点在与2017年《一种美味》中,用“黑糊糊的夜空”来表现母亲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的心情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历年真题较为熟悉的考生应不难得出。
(三)品一品“写得怎样”:真实进入文本,深切体悟感受
本题的难点在于深切地体味和感受文本,这不仅是解答赏析题时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轻视的部分。抛开应试的条条框框再次回到文本品读语段:近乡情更怯,主人公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是怕惊扰了屋中的陌生人,同时更像是小心翼翼的拆开了一个自己的一个梦。小门的咯吱声让花园抖动了一下,不也是让主人公小心翼翼的心猛烈颤抖了一下吗?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唯美梦幻,一切正如梦中所想,多少个日日夜夜,这是身在战场的主人公唯一的慰藉。从在暮色中匆匆不知家在何处,到在儿时的小园里沐浴着月光,主人公的心情是不是也如那升起的月亮,渐渐明朗?
理解到了这一层,就可以发现雪后的花园是静谧美丽的,主人公的心情是紧张兴奋、失落又满怀期待的。——这两者之间构成一种微妙的互动,是交融的。这时,再次梳理答案,才更丰满充实。
五、教学启示
(一)从答题技巧的角度来看
1、发散思路,重视文本:很多学生容易将赏析题简单地等同于找手法,无的放矢,而忽略了文本本身的描写对象和表达内容,教师应正确加以引导,训练学生“梳理、聚焦、细察”的技能。
2、角度多样,重视全面: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熟练掌握赏析题的答题模型,尤其关注语段在句式、风格等方面的语言特点,同时熟悉历年真题,做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3、答题深入,重视分析:赏析要兼顾分析判断和感性解读两方面,分析判断需要准确简明,感性解读需要细致具体。在日常的答题训练中,除了熟悉答题模型,也应当做到“一文一得”,训练学生“抓核心信息、关键词语并引述用于分析”的技能。
(二)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
1、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同时以作者的立场和视角解析文本中的思想和深意,比如在这一题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语段最后一句话关于月光的描写是否可以删去,作者的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语言能力
教师要善于预设阅读情景,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本题的教学,可以在教师有感情的朗读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想象,同时思考语段的哪些地方让你有触动,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让你有这样的触动。
同时注重阅读形式的细化过程,引导学生体悟咀嚼、感受文字内在的美感,比如在本题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这一拟人手法的妙处,而不是用“生动形象”这样的套话一带而过。
在如今的高考趋势下,鉴赏的目的,不只是回答达成的最终效果,还要引导考生沉潜到语言的细微区间,仔细品咂,才能完成语言赏析的真正进阶。
作者简介:汤美林(1992-),女,浙江杭州人,二级教师,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