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秀
(青海省 西宁市大通县桥头镇东方娇子幼儿园 810100)
摘要: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幼儿园应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家长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并传授或引导其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使其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园共育氛围,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幼儿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也符合教育教学目标。教师将两者工作相结合可以实现人才培育的目标,也可以提高幼儿园教学课堂的效率,进而对推进幼儿园教学工作以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相对,主要是指在身体、智能、情感上,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所谓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为了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立足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借助相关的心理教育方法,全面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最终使其获得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主要包括:(1)实施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幼儿进行培养,使其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行为习惯等,并具备极强的社会适应力,最终实现幼儿在情感上、态度上获得整体的发展;(2)针对少数具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心理辅导,使其心理健康水平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不断增强幼儿的自我发展能力;(3)针对个别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幼儿,应及时识别、转接,并配合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尽早对其进行治愈,使其以健康的心理,重新回归到日常生活中[1]。
2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目前,在幼儿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主要出现如下几点症状:(1)面对生活上的一些现状,自我解压能力弱、经不起事物的打击,稍有不顺心就会发脾气;(2)在生活中缺乏与周围人的交流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一旦发现外界环境不如自己所愿时,就会出现自私、发脾气等表现。幼儿在入园前模仿的对象基本都是自己的父母,在孩子刚开始学习接收外界事物的时候,也是通过家长的直接引导所吸收到的,家长在幼儿的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时刻的关心和爱护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心理动态,一旦发现幼儿有什么异常的心理举动,家长应该及时给予引导与纠正。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3.1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幼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师的工作,也是家长的工作。因为幼儿在家里的时间很长,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不能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仅仅培养孩子的成绩,而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调查表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家庭内部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父母间的关系紧张,气氛不融洽,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可见,亲子关系的融洽程度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1]。
3.2学校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发挥着推动心理健康教学的作用。首先,针对教师的意识来说,部分教师不重视发展心理健康教学模式,认为心理健康教学对培养幼儿综合素质作用不大。在这种错误的认知情况下,教学逐渐走向过程形式化。其次,针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来说,部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师不具备实践教学能力。一些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模式设计不合理,幼儿园学科和心理健康教学在课程上的结合程度不高,课内教学的内容不够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活化程度不高。最后,没有完善的教学目标对幼儿进行硬性要求,应要求他们必须重视心理健康学科的学习。
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4.1坚持因材施教
教师追求的是实现每个幼儿个人的、自由的发展,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以及个人的发展需求因材施教,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切不可一刀切。心理环境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品质;相反,不良的心理环境会使幼儿情绪低落,形成消极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习惯。幼儿的学习乃至整个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因此,创造良好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保证幼儿教育目标的实现[2]。
4.2做好理论指导工作
在实践中要以理论为指导,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实践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针对性措施,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我国现行教育内容,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邀请专业人士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增强教师的心理教学能力,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要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将专业知识落实到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提高幼儿的身心素质。下图是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的地位研究,对心理健康素养的认识和要求进行了简单概述,以便能更好的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4.3加强师德建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以师德为先,用心育人。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在学校中担当起“家长”的角色。幼儿在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时,会对身边的一切事物产生陌生感和好奇心,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不安的情绪。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生活中提升自身素质,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一定的依赖性,慢慢适应幼儿园生活,减少负面情绪,让幼儿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保证身心健康[3]。
4.4家园合作下的教育网络,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园合作下的互动教育网络,可以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更为清楚地认识自己,帮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关学者表明:家庭不和睦的幼儿更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对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与幼儿父母进行沟通,实现多方面的心理交流。实际上,家园合作这种教学活动,已然成为现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根据相关教学理论表明,幼儿园教学活动,并非单纯的是教师在园区内开展的教育活动,更需要把幼儿在家庭里接受的教育和各种表现进行总结融合,借助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不断完善现有的幼儿园教学体系,从而能够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案,真正做到从幼儿自身角度出发,为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作考虑。而在深化家园合作时,教师要依托现有的教育网络优势,通过已经搭建好的网络平台,不断深化现有的教育网络,以网络平台加深家园合作,帮助幼儿不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例如,针对一些挑食的幼儿,教师要通过微信询问父母,孩子在家的饮食情况,接着在网络上搜集有关食物的图片、视频等,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时间播放,当幼儿观看以后,这种挑食问题有明显改善,当心理上产生预示时,幼儿也会养成珍惜食物,不挑食的良好习惯。同时,幼儿园也要组织一些心理方面的讲座活动,或者是实行一对一的咨询,将重点放在幼儿心理维护方面,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真正体现出家校合作的现实价值[4]。
结束语
要坚持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入手,突出教育的功能。孩子是否快乐和满足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必须采取积极的策略,使幼儿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给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幼儿园学习、生活氛围,提高孩子对生活的认识和经验,满足他们长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燕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园合作的策略[J].甘肃教育,2019(16):37.
[2]康米,黄容蓉.浅析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34):89-91.
[3]叶园.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心理健康[J].贵州教育,2019(07):24-26.
[4]戴桂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策略[J].学周刊,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