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良伟
贵州省贵阳市第四十五中学 550026
摘 要:专门学校学生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中拥有九种“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包括年满12-17周岁的在校学生、辍学流浪和16-17周岁已经踏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未成年人。2007年6月1日,第十届人大常委会修订正式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以“专门学校”取代“工读学校”名称,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工读学校更名为“专门学校”。一直以来,专门学校秉承“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理念,不断挽救行走在法律边缘的拥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
关键词:专门学校、学生性质、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
一、专门学校及学生
1.专门学校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创办“高尔基工学团”,后来开办“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在前苏联“工学团”和“儿童劳动公社”的办学思想的影响下,1955年我国第一所工读学校诞生,历经六十多年发展,我国工读教育取得辉煌成就,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然而新时代的到来专门学校教育面临重大挑战,学校属性的定位,专门学校师资的缺乏,学生性质的划分等因素任然制约专门教育发展。
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促进专门学校教育发展,2019年11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进行审议,国家从多部门协同、社会团体组织,职责分工制度等多方面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在专门教育顶层设计上完善了几十年来的法律制度短板,不断顺应时代发展提出具有可操作、针对性强的理论支撑。
2.专门学生
专门学校学生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是指“九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
目前,从2020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0-2019年十年间公布的专门教育相关统计数据中,从三组数据三组数据的变化,可以大概观察到专门教育的发展情况。下表为2010-2019年专门学校相关数据:[ 表格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数据,http://www.moe.gov.cn/,2020年10月30日访问。]
专门学校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全国专门学校数目大体稳定,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从教育部教育发展规划司可查询数据2015-2020年初数据统计中,虽然全国专门学生数量总体减少,但局部地区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以贵州省为例,近五年时间,学校数量增加11所,学生数量也相应增加。数据显示,贵州省在校中小学中有超过30%的为留守儿童,全省留守儿童数量超240万,省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较为突出。专门学校教师人数持续增加。总体“师生比”呈增长趋势,但局部区域由于学校和学生数量的迅速增长,师生比呈下降趋势,且专任教师缺乏,师资严重不足。
二、专门学生形成原因分析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解决基础生活物质后,人民的精神追求上也逐渐提高,许多新事物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新事物的吸引下,社会出现一些反常现象,家庭问题变得更加明显,学校教育受到相应影响,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逐渐增加。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日常谈话中了解到学生进入专门学校学习的多方面原因。
1.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榜样,在其成长未进入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既是传播知识的老师,又是管理者、策划者的角色,因此,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家庭和谐除了指夫妻双方关系的和谐,还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我校学生的抽样调查,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60份,其中父母经常吵架、关系不好的40份,占比66.7%。由此可见,孩子在不良行为养成的关键因素其中之一为家庭关系的和谐。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教育活动中,家庭教育扮演重要角色,而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其中的基础。
(2)据民政部2015-2019年全国结婚率和离婚率相关统计,可以看出我国离婚率不断增加,在高离婚率的背景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受到极大影响。下图为2015-2019年我国结婚率和离婚:[ 图表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统计数据,http://www.mca.gov.cn/article/sj/,2020年11月2日访问。]
在对我校学生的抽样调查中,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60份,其中原生家庭21份,离异、重组家庭39份,离婚家庭占比65%。从专门学校学生家庭结构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婚姻对孩子在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成长是需要在完整的家庭环境下培养。
(3)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通过教育教学中与学生的交谈下,了解到多少学生家长对孩子教育不重视,孩子在中小学阶段就可以有除了读书学习外的很多选择,这种态度暗示学生学习教育无关紧要。因此孩子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不良行为,从而不断养成“严重不良行为”,最终走向违法犯罪道路。同样,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我国庞大留守儿童数量,隔代教育现象十分突出,而隔代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溺爱下,孩子会养成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当父母回到身边再进行教育管理时就会发生冲突现象。
2.自身习惯
专门学校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良行为”习惯,其中大多数为“严重不良行为”,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来至于从小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孩子从小养成爱撒谎、偷东西、好吃懒做、坐享其成的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一直伴随,以致到了青春期叛逆心理完全的显现出来,又因为认知的导向和情感的助推,从而转化为行为意向,将逆反心理表现为逆反行为,从而产生“严重不良行为”最终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以学生柏某为例,家住贵州某县城多次进入工读学校学习,其父亲为货车司机,母亲在县城上班,家中有一妹妹。从其母亲交流过程中得知,从小孩子爷爷奶奶、叔伯都非常溺爱,想要买什么都可以得到满足,从小逐渐养成欺骗亲人,谎话连篇的坏习惯。在上初中以后,交女朋友,经常和朋友在外喝酒吃饭很少回家,没钱时回家拿到钱就出去玩耍,“不良行为”逐渐显现,多次因为喝酒打架强制送入我校学习,据其母亲描述,该学生在喝酒后连父母亲人都敢打。
除此之外,青春期学生对异性的好奇心理导致早恋现象明显,从对我校学生早恋统计数据中显示,60名学生中有43名学生在外交往男、女朋友,占比71.7%。在身体特征明显成熟后,未成年人对性已经开始有了渴望,而专门学生又过早接触社会,在缺乏监护人或师长的正确引导下,早恋现象更加突出。同时由于青少年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恋爱对其身心健康又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特别是在感情上遭受挫折时,从而引发更多不良行为习惯,甚至采取极端行为。
3.学校教育与资源分配
(1)重知识传授轻立德树人
目前,在读名校和升学率的驱动下,全国中小学在学校教育中都十分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用分数来判断学生,从而忽略了中小学生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和道德品格上的培养。因而一些成绩一般或所谓的“差生”就会有放弃学习的想法,部分学生会出现“身在学校心在外”的现象,从而不断在业余活动中结交社会朋友,从学校学习转变为外面生活的吃喝玩乐,不良行为习惯逐渐养成。同时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在认知、情感叛逆的驱动下,逆反行为显现出来,最终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2)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从国内教育资源的分布来看,发达地区、省会城市及大中小城市都优于边远地区,但同样在城市也出现教育资源的差异性,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凸显而出。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其子女在教育上就存在很大问题,公办学校解决不了从而产生许多私立学校,而私立学校差异性较大,大多数学校教学管理和教育资源落后,学生就读期间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在被学校开除后部分学生就游荡在社会中,从而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4.网络社交
近年来,互联网使各类信息获取便捷化,未成年人接受信息不止来源于父母、老师或电视,而手机、电脑成为了主要的工具。在接收信息的同时,无法做出正确的筛选,只要感兴趣的就学得很快,一些新鲜的事物进入大脑,从而随波逐流的采取行动,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突出。在与学生交谈过程中了解到一些违法犯罪行为通过直播软件APP上获知,学生陈某,职校学生,假期通过某某直播平台组织色情交易;一些专门学校离校女学生通过某些直播平台建立工读学生群,不是为了吸取教育经验。
在复杂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下,因为青少年心智的不成熟,对新事物的向往从而使他们更容易受到网络社交的影响,在不法分子别有用心的引导下,导致“严重不良行为”出现,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培养未成年人良好行为习惯措施
1.注重家庭和谐建设,培养孩子良好习惯。
第一,家庭和睦,理性沟通。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面对困难时,在家人的齐心努力下都可以迎刃而解。家庭生活中会有许多困难,这些都是家庭和谐建设的绊脚石,也是对家庭成员的考验,在父母能够妥善解决时,孩子也会从中得到磨炼不断成长,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当家庭成员产生误解时,一定要先冷静注意倾听,理性沟通,这样不但能促进家庭和谐还能培养孩子理性处理事情的品质。
第二,少些指责,多点责任感。生活需要相互的包容和理解,如果在生活当中不断指责其他人,不仅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还会给家人的内心造成很大的伤痕。无论家庭中谁付出多或少,都不能一味的去指责对方,只要是家庭的一员,就有责任与义务为家庭付出。当父母体现出家庭担当时,模范作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就因此产生并从中受益匪浅。
第三,家庭规划建设,培养孩子是重点。家庭生活不是不变的,需要不断的努力,当面临问题或选择时,做出良好的规划建设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需要家庭共同的智慧,哪怕是未成年的孩子也需要参与其中。但一切的努力重点都是对孩子的培养,在建构幸福美满的家庭同时,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学会努力、懂得珍惜,潜移默化的培养出良好品格。
2.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学校育人教育,提高学生道德品格。
专门学校学生大多来源于教育资源差的私立学校,大部分为农村进城务工子女,且学习成绩差,因此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学校育人教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品格是减少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环节。整合教育资源均衡化和加强学校育人功能,需要教育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相对公平的教育制度,减少城乡学校教育资源差异,关注农村进城务工子女接受教育的公平性。除此之外,打破应试教育格局,逐渐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不以单一的方式作教育评价。
3.社会价值观念引导,大力宣传先进模范。
在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价值观念出现“以经济为中心”,各行各业的人无所不用其极的以挣钱为目的,有的以他人健康为代价,有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有的以违背社会公德、伦理道德为代价等,最终为了牟取暴利,满足对金钱的渴望。从而也诞生出许多新兴行业,其中“娱乐至上”更是极为鼎盛。
在不良价值观念引导的引导下,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坐享其成成为了心之向往,更有家长将子女培养为现代版“方仲永”,从而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大力宣传先进模范、以正向的社会价值观念引导未成年人成为当务之急,将社会各行各业的行业劳动模范典型案例积极宣传,不断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吃苦耐劳,积极上进,努力拼搏的精神,培养崇尚知识、崇尚科学、崇尚生活的价值观念。
4.规范网络管理,严管未成年人涉网行为。
从对我校60名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天玩电子产品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学生为53人,占比88.3%,而这些学生95%的都在玩游戏,刷抖音快手,看电视等娱乐软件上。说明除了监护人和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涉网行为和涉网时间的管理,同时,国家网络管理部门应加强、规范网络管理,加强对未成年人涉网行为和时间进行合理管控,对娱乐软件、网络游戏制定出针对未成年人制定出明确的管理制度。从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进而引发的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
四、结语
专门学校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近年来,在家庭离婚率逐渐升高,教育资源的差异性、学校教育的单向性,社会价值观念的偏移和互联网信息的便捷化等诸多社会问题的背景下,一群“被遗忘的未成年人”因为各种原因进入专门学校学习。在相对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这类问题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习惯更为突出,而处于城乡结合部及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又占据更大部分。从专门学校学生的形成背景和原因分析,可以有针对性的为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习惯采取更好的教育措施,让其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颖:《我国青少年工读教育制度的困境与重构》,青少年犯罪问题2017年第5期。
[2]秦超:《工读学生:教育转化的探索》,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
[3]柯岩:《寻找回来的世界》,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济南出版社2018年版。
[4]于辉:《我国工读学校的发展困境与未来出路》,少年儿童研究2020年第4期。
[5]王传敏:《我国专门教育制度的由来及未来制度建构》,法治广角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