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燕
云南省泸西县普通高级中学 652499
摘要:高中英语学科的学习在高中所有学科的学习中是相当重要的,而且随着国际金融贸易文化的发展,英语在社会中的应用越来的越普遍。因此,教师就应当加强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从而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在的教学中仍旧有很多的“学困生”存在。而且,学困生的存在已经成为了高中英语教学效率提升的一大阻碍,且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进步。文章就针对高中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学困生”的现象进行了相关的探讨研究,从而希望可以为减少高中学困生的数量,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做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困生;成因分析
所谓高中英语学困生,既是指在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英语缺乏一定程度上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从而导致的英语学习效率较低,无法及时完成高中英语学业教学的任务。因此,教师就应当加强对于高中英语学困生的重视程度,有针对性地实施一些教育措施,给予学困生一定程度上的补救和矫治。
一、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
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他们从小的生长环境就会决定没有机会接触到外语,而且其读过的英语课外读物较少,也很少有机会去看纯英文的影片,或者其他电视节目等等,从而这也就意味着学生没有生活在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中,从小就很少接触英语。而且,学生到了高中阶段之后,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个思维思考模式,在他们的认知中,英语就是一门学习科目,而不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才来学习英语的。因此,就会出现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从而就会造成高中英语学困生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英语学习基础较差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本身应当已经接触了多年的英语学习了,但是,由于学生的先天语言学习环境没有养成,从而也就会导致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短,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较差。这样一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会有学生跟不上整体学习的进步,而且,一开始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如果还跟不上学习进度的话,只会在日积月累下学习的疑难点越堆积越多,从而也就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困生的现象出现。
(三)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由于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多是围绕着如何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来展开的,因此,在现在的教学中仍旧有这种现象存在,从而也就会导致学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只为了提升自己的英语成绩而进行,多是死记硬背一些英语学习内容,而不为自己未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准备,从而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减弱,容易造成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现象。
(四)学生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其会在心理上认为英语是一门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来进行学习的科目,所以学生留给英语学习的精力与时间都相对较少,完成的英语作业质量不高,更不会去对英语进行复习预习,从而也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没有能够得到提升,就会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态度不端正,容易产生英语学困生。
二、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应对策略
(一)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在进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教学设计,而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要明确教学的目标,这在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时也是同样的道理,需要先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从而才能够更好地展开高中英语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时就应当让学生明白他们是为了什么而学习英语的,从而才使学生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从心理上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主动地去进行英语学科的学习,从而减少学困生的存在。
(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高中学习任务重,学习科目多,从而也就会使得学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时间观念,不能够很好的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容易形成一个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时,就应当对学生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指导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例如,在晚自习的时间留出二十分钟来锻炼一下自身的英语阅读能力,在早自习的时候留出二十分钟来进行单词的背诵,或者是在周末的休息时间减少玩耍的时间来用来学习英语,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够将自己的英语核心素养提升上来,从而来使学困生转变为英语学习的优等生。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时常会有英语学困生的现象存在,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于英语学困生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从而来减少英语学困生的存在,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秀云.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障碍成因及对策[J].试题与研究,2020(24):9.
[2]王艳明.高中英语课堂中如何促进学困生转化[J].文教资料,2020(21):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