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 于云玲
潍坊市新华中学261041
摘要: 近年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成为了许多教学科目的重点内容。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要求,优化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势在必行。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核心素养,也正是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学意义和价值所在,通过对核心素养的渗透,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法治观念以及爱国意识,有助于将初中生培养成为遵纪守法、品行优良的公民。本文笔者将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际教学经验,对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一、案例分析,渗透道德修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全初中生的人格。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有许多案例都结合了道德修养的相关内容,对其中的人物行为进行分析,能够引导学生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道德修养,教师应该以此为出发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围绕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进行填充和深入剖析。比如在《美好集体有我在》中的案例就介绍了许多在集体生活中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更好地完成集体活动,培养集体情感。教师可以以教材的案例为抓手,从其中的道德修养点进行突破,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联系实际的集体生活和课外的故事案例等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形成深刻感悟,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在谈到集体活动内容时,可以以日常的班级大扫除活动为例,要求学生回顾平时扫除时自己观察到的好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其中体现的道德品质,就像在别人刚打扫完的地方,许多学生进行打闹,这就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也是对班级集体环境的不爱护,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份子,要告诉学生应该守护集体、有集体意识。通过对相关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直观的进行道德行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这一核心素养。
二、创设情境,渗透法治观念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法治是初中生日常生活和行为的底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才能够使学生为正常的社会秩序,良好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但是法治的内容对初中生来说可能距离较远,涉及法治的知识容易被忽视,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相关的情境,从身边的小事着手,带领学生走进法治教学的情境中,拉近与法治的距离,意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有效规范自身的行为。比如在《走进法治天地》一章节的学习时,法治这个宽泛的名词,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道德与法节目的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法治故事,同时对视频中的法治现象进行讲解,明确触犯了怎样的法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也可以引入一些社会上关注度较高,学生在刷微博时也都会了解到的,影响力大的热搜事件,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一些校园贷、暴力伤医事件等,引发学生讨论;同时,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创设情境,在你上学的途中,你发现了一个小偷偷拿了一个阿姨的手机,你应该怎么做?你的叔叔喝了酒,现在他要开车送你回家,这种行为是不是违法?你要怎么做?通过这样有带入感的问题,为学生构建生活情境,规范学生的做法,为学生进行场景展示。
三、社会实践,渗透社会参与
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规范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时的思想和行为,在社会上有正确的表现。因此,进行社会实践,是对教学成果最有效的检验,同时也能够深化学生参与社会的集体意识,提升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在初中教学中,要释放初中生的天性,帮助学生跳脱书本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对核心素养的形成有更深刻的体会。比如,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博物馆参观,号召学生积极参加,形成社会参与意识,然后在参观的过程中,同时也能对其他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就像不乱扔垃圾、保持公共场所秩序不打闹和喧哗,形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环境的爱护;也可以进行一些诸如我是环境小卫士的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学校周边的小广告清理,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亲自动手还社会一个更加干净整洁的环境,意识到一个良好的环境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这种社会参与也能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在社会的实践中,参与人数多,进行的活动种类也多,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助推作用。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并不仅仅体现在书本中,结合在教学过程和内容里,也蕴含在各个学科中,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师能够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深化核心素养的教学,将学生都培养成健康向上的优秀青年。
参考文献:
[1]孙明锋.法律完善社会,道德培养人格——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8(11):220—221.
[2]王汝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育探析[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