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探索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1期   作者:    高曼莉
[导读] 文化在翻译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高曼莉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英语系 河北省 保定市 071000
         摘要:文化在翻译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美国的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曾经说过,“要真正成功地做好翻译工作,而掌握两种文化比能够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语句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才更加具有意义。”由于区域不同的文化差异,使得原文中的信息很难融入到翻译之中。由于难以做到等值的翻译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学作品中进行不对等的翻译,将语句顺利地表达出来。
         关键词:文化背景;翻译;差异;不对等;文学作品
         引言
         对于英美文化作品而言,其主要的内容可以反映出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从而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正是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最大障碍。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在作品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整个作品的基本内涵,充分展现基本的文化内涵,将原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充分的展现出来,从而使读者在了解作品文化内涵过程中充分的感受到基本的文化内涵,从而为全球化文化的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文通过对西方文化以及中国文化差异性和文化内涵的区别,通过与实践中翻译模式的融合,做了简单的阐述。
         1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1.1文化风俗的差异性
         因为中国和西方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生存的环境有所差异性,在政治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文化风俗正是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色所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应该要看到不同民族之间风俗文化方面的差异性,利用适宜的翻译技巧呈现这种风俗文化上的差异性,才能确保最后翻译的成品不会偏离原有作品的深刻内涵。比如,英语中“old”一词和中文中“老”的含义有所不同。在英文中,“old”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蕴意,当用在年龄的语境中是表示年长的意思,当有时候是表示落后的意思,带有一定的贬义。而在中文中,“老”这一词就是便是年长的意思,带有尊重的内涵。因此,如果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只注重对词语的意思和语法句型等内容进行翻译,势必会对原著内容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因为文化的不同给人造成误解。为此,需要翻译工作者深入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注重呈现文学中的文化。只有正确理解中国和英美风俗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采用适宜的翻译技巧体现文化的内涵,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
         1.2思考问题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人们对事物思考的角度。不同国家的人们思维方式的角度和方法不同。例如,西方国家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对人们的主观分析和判断力给予重视。但是,中国文化更提倡“中庸之道”,并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西方文化崇尚大自然,探险,挑战自我都在英美文学中得到了体现,所以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对英美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文化对文学作品是否产生了影响,或者英美文学作品中有没有体现英美文化,找到这些内容,进行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参考应用。
         1.3英美文学深受基督教影响
         《圣经》教义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流传较广,翻译人员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要对宗教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翻译人员若未掌握其基本内容,势必会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失误、引起歧义。如英美诗歌、戏剧中的很多语言都很简洁,但在翻译时不能仅注意字面上的意思,而要注意其深层含义。作者往往会恰到好处地用《圣经》里的话语提升作品的层次,充实作品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应弄清楚作者的主要思想,保留原作中的宗教特色。翻译者可通过深度挖掘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其文化内涵,使读者能够清楚地体会到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感情。


         2英美文学翻译上的不对等性
         2.1形象意义的不对等性
         这里的形象意义指的是词语的比喻,能够让语句更加生动形象,给人美的感受。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如果拿中国人常用的比喻与英国人常用的比喻来对比,就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例如都将狐狸当中狡猾的象征,用羊比喻温顺。但是都会有自己民族的烙印,在翻译中不能够只追求对等性。例如在《呼啸山庄》中“aswiseasamanofGotham”如果翻译为“像戈丹人一样明智”就会使人会费解。其实在英国,戈丹是一个村庄,而相传那里的人们是最愚笨的,因此这句话表示“愚蠢无比”。
         2.2尊重文化差异
         在翻译作品时,应让读者领悟作品的基本内涵、品鉴作者的思想感情。翻译者应敏锐地察觉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充分尊重作品蕴藏的文化内涵,为读者更好地品鉴作品奠定基础,使读者可以透过作品清晰地了解到作品的文化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2.3以读者为中心
         翻译的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者是读者大众,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在考虑文化差异的同时要结合读者的阅读需求,要以读者为中心,这样翻译出的作品能够适合读者的口味,对英美文学的传播会有一定好处。翻译人员需要以各种方式使用隐喻,异化和归化,以避免语言不严谨的现象。如果作品涉及国家文化习俗的内容,则应在相应的地方打上标记,以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差异很大。这不仅影响到不同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念,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结合文化并以生动的方式向读者呈现英美文学作品的内容。英美文学的每一次成功翻译,都与对英美文化的全面掌握分不开的,翻译的英美文学作品越结合英美文化,对中西文化的促进就越有效。
         2.4翻译人员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翻译文学作品的工作不是懂得某种语言便能从事的,而需要翻译人员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对所要翻译的文学作品所隶属的国家和文化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若翻译人员自己都不了解西方文化,不了解作品所传达的感情和思想,那么翻译以后的作品也会和原作品存在一定的偏差,读者在理解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不利于作品文学性的传达。世界名著《堂·吉诃德》一书在中国受众颇广,很多人都曾看过,译文的种类也很多,其中最受人们欢迎,最接近原作品的是杨绛先生翻译的。究其原因,无非是杨绛先生本身具备极高的文学素养,和钱钟书先生在英国游学时对西方文化有所涉猎,且见解颇深,在翻译时自然更加得心应手,能够完整地展现出原作者所传递的感情,不会忽视掉文化背景对作品产生的影响。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应该秉持着对读者负责的理念,不能单单只从字面上进行直接翻译,而应该深入了解英美作品背后的文化知识,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以便于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感情,从而为读者献上一本优质的英美文学翻译作品。
         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实现文化全球性的发展目标,就应该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翻译模式。相关的翻译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在了解作品的背景之后进行相关的翻译,充分掌握作者的思想模式,通过与主要文化背景的结合巧妙的运用翻译语言。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将异化手段以及同化手段相结合,从而实现综合性的翻译模式,在翻译人员通过对文化的了解掌握基本的人文环境,从而使翻译出来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通过与作者的交流形成一种心理上的碰撞。因此,通过翻译技能的优化为我国中美文化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艳阳.从译者的主体性看法律文化误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黄忠辉.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4期.
         [3]沈华冬.谈学生主体性思辨能力的激发[J]学周刊,2011年30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