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营山县木垭完全小学校 四川省南充市637730
摘要:本文首先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英语教学有效性角度分析微课教学运用到英语教育中的必要性;接着,从在课前预习中运用微课、提升英语教师多媒体应用水平、结合学生学生开展微课教学等方面详细阐述采用微课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微课;初中英语;教育教学
引言:
初中生英语学习是很重要,传统的英语课不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微课教学作为创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学习有效性,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
一、微课教学运用到英语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微课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观看微课视频作为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避免了传统英语教学枯燥乏味性,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利用微课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学习的重点放置在微课视频中,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图片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真实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二)有利于提升英语教学有效性
微课教学作为新型的教学方法,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能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学生利用微课视频观看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能力,帮助学生提升英语词汇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采用微课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的方法策略
(一)在课前预习中运用微课
微课教学在当前英语教学当中的应用,首先,适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微课应用的关键阶段,学生在课前预习当中提高对本课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英语what is this in English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微课教学法,将教学任务利用微课的方式布置给学生。
微课视频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微课中插入预习内容能让学生瞬间把握本节课的预习重难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学习内容,做成生动形象的微课动画,让学生跟随微课中教师的脚步探寻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在预习中感悟英语学习的魅力。预习作为学习的关键环节对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学生在预习中查找出不熟悉的单词,自己翻译课文内容有助于课堂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利用微课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学习英语的欲望,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
(二)提升英语教师多媒体应用水平
英语教师多媒体应用的能力决定微课视频制作的水平,因此提高英语教师微课教学能力,首先要提升多媒体技术使用的水平。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英语this is my sister这一课时,教师应当首先学习信息技术使用方法,拥有充分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微课视频的制作需要利用计算机完成,教师对计算机的使用熟练程度,决定微课视频制作的质量,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之余应当加强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培训,掌握微课制作相关技能技巧,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微课视频。微课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对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在努力提升计算机使用方法和水平时,为学生创设高效的微课学习环境。尤其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更应当寻求一切方法提高计算机使用能力,对于微课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当及时与计算机教师探讨,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1]。
(三)结合学生学情开展微课教学
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教师开展微课教学的前提。英语课的微课教学应当从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出发,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制作微课视频,提高学生对每个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语where is my schoolbag?这一课的学习是,教师首先应当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了解学生对书包的喜好,以及在书包当中通常放哪些物品,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制作微课视频,教师首先应当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学习英语的习惯。利用微课视频,制作与书包相关的英语常识,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中学习有关学习用品的单词。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开展微课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动性的提升,对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教师应当将课堂的主动性交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运用高科技的学习方法开展学习。其次,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英语微课视频制作中尽量使用学生语言进行视频制作,避免出现较高深或者过于简单的视频介绍,以免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2]。
三、结束语
当前微课教学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十分普遍,教师在微课教学中利用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微课教学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在多样性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英语学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志强. 数字解读,助力教学--微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 英语教师, 2015(3期):154-157.
[2]宣景涛. 微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J]. 中华少年, 2017: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