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角活动的适时介入以及交流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   作者:张月月
[导读] 幼儿园角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域性活动,二是角色扮演活动,这与教师的观察、介入和交流密不可分。观察、介入和点评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察是介入的前提,介入是对观察内容的调整,沟通是观察与介入的交流与分享。同时,激发孩子参与下一项活动的兴趣,把下一项活动推向新的高度。

张月月    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庙滩镇中心幼儿园  湖北  襄阳  441721
【摘要】幼儿园角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域性活动,二是角色扮演活动,这与教师的观察、介入和交流密不可分。观察、介入和点评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察是介入的前提,介入是对观察内容的调整,沟通是观察与介入的交流与分享。同时,激发孩子参与下一项活动的兴趣,把下一项活动推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幼儿园;区角活动;观察;介入;交流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4-212-01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区角观察、介入以及区角活动结束时候的交流呢?
        一、耐心沉静观察
        要耐心而安静地观察,首先要摒弃成人的价值来判定儿童区角活动的表现。其次,要注意观察的角度。一是角色装扮。观察孩子喜欢玩什么,有没有角色意识。儿童的角色行为必须在情境中产生,在什么情境下,才会有什么样的角色行为。比如,妈妈在小班游戏中,当没有客人来的时候,一直在做饭,满足煎炸的动作。当有客人在家时,他们会知道如何倒茶和聊天。通过观察游戏装扮的作用,从而判断儿童游戏能力的发展水平。二是材料互动。孩子们对什么材料感兴趣,如何操作?它们是否能触发儿童的生活体验和游戏行为,是否能提供游戏生成的可能性?他们遇到困难了吗?如何解决?他们有没有找到解决办法的意识。如果是,如何解决?孩子们知道宝箱吗?他们有替代行为吗?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教师提供的教材是否合适,教材是否激发了孩子的操作兴趣,是否促进了孩子与教材的互动。三是与玩伴互动。孩子有互动意识吗?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与人交往?互动的内容是什么?他们有角色意识吗?主要位置是什么?相应的角色行为是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它们是如何产生的?是谁发起的?他们对可持续发展感兴趣吗?如果有,他们感兴趣的是什么,情节是什么?这一观察维度有助于教师理解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四是预设与生成。角色扮演旨在观察儿童的游戏。在区域活动中,由于材料结构较低,目标也比较开放,没有严格的标准。虽然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但它并不排除中心所产生的面积角活动的灵活性,也不排除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东西。此外,开放的目标并不意味着盲目的观察。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儿童街角活动的情况,有助于教师平衡预设目标与生成性活动的关系。
        二、灵活巧妙地介入引导幼儿
        介入前,抓住时机冷静介入。在儿童角活动时,有很多机会似乎需要老师的介入。比如,当孩子因为缺少某些资料而向老师求助时,当孩子之间发生纠纷时,当孩子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即将放弃自己的初衷和计划时,这些时候老师需要介入吗?我们先冷静思考再介入。孩子们在干什么?他们需要介入吗?我的介入会影响或打断他们的活动吗?它会抑制他们的独立探索吗?会不会丰富孩子的活动体验和学习?如果我不介入,会发生什么?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冷静思考后,也许老师应该立即介入,制止,或者继续观望,也可能鼓励幼儿通过寻找替代品或者从同伴那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介入时,灵活中转变介入的身份。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情况灵活转变介入的身份。我们将教师介入的身份分为三种,首先是活动准备者,为幼儿的活动做好准备,并给与支持。其次是共同活动者,指教师参与活动,并成为幼儿活动的伙伴。


如幼儿对活动没有兴趣,教师可以和他一起玩,玩的过程中根据幼儿投入的情况适时撤退。最后是活动带头人,教师参与活动,有效积极丰富幼儿的经验,并使活动得到了延伸。
        三、交流指导幼儿发展
        (一)交流的内容
        1.儿童与儿童的关系。从孩子的年龄来确定组织沟通的时间。小班约10分钟,中班约12分钟,大班约15分钟。在每个新角活动的开始阶段,沟通的内容可以是活动的名称、玩法和结果,而在开始阶段,沟通的内容可以是活动中的问题、过程和差异。在交流时,要考虑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同一个孩子在不同活动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孩子在同一个活动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这些丰富的信息可以成为老师分享的素材。
        2.教师与观察的关系。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发展阶段,孩子需要不同的观察方式。小班幼儿需要教师不断介入、综合观察、进去拨,因为小班幼儿的目标意识不强,对游戏活动的结果关注度不高。沟通是基于教师对儿童活动的理解和观察。教师应该对儿童活动的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捕捉到更多的交流内容,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沟通与分享要解决活动中的共性问题,包括操作技能、认知体验、游戏规则、材料与工具、同伴合作、安全问题等。
        3.与材料交付的关系。如果放在角落活动的材料是开放的和低结构的,每个孩子的游戏方式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孩子,每次玩这个材料的方式都不一样,交流和分享的内容也会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和情况来促进孩子的发展。
        (二)交流的艺术
        一是激励。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关键经验。教师应能抓住孩子们目前的关键经验和兴趣点,在交流中不断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无形中为下一次活动引导新的发展方向。明明是我们班的棋王。下次谁敢挑战他?这是我们班最难的材料。谁想试一试?谁能在罐子里发现更多的秘密?谁愿意帮我串一条不同的项链?用这种鼓舞人心的话来组织交流。
        二是释疑。沟通的环节让孩子从同龄人那里学到很多不同的方法,比如计划的方法、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等等,孩子可以从迁移的经验中学习,这是非常丰富的。根据活动的情况,沟通的环节可以由孩子来解决。比如,如果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对果蔬进行分类,可以先让孩子介绍分类结果,然后让所有的孩子说出自己的分类依据,最后让孩子介绍自己的分类方法。这样的解疑释惑形式,能唤起所有孩子的思考,学会与同龄人不同的分类方法。
        三是质疑。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在交往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是交往活动的价值所在。在交流环节,教师可以收集幼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对幼儿活动的情况提出质疑,从而唤起所有幼儿对下一轮活动的新思考。例如,你对这些明星时装有什么不满吗?手电筒不亮的可能原因是什么?或者当孩子们没有问题的时候“无事生非”,问一句“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通过质疑的形式来交流,不仅推动了下一次的活动,还培养了幼儿善于思考与发现的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伊萨.儿童早期教育导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陈凌霄.幼儿园大班数学区活动中教师介入策略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20.
[3]李相禹.师幼比对教师观察与指导幼儿区域游戏的影响[J].教师教育研究.2018,(03):53-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