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1期   作者:陆秀梅
[导读] 基于这样的红色背景下,怎么样加强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

          陆秀梅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逸夫小学,安徽 滁州市  2394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可见革命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格的先进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
         基于这样的红色背景下,怎么样加强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教材就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一大亮点就是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篇幅比以往有了大幅度地提高。从一年级开始编排革命文化教育题材课文,随着儿童认知水平发展和年级升高,编排数量逐步增加,五六年级还以整单元的形式出现。这些文章体裁丰富多样,人物角色层次分明,内容传统与时代感并存,故事极具感化陶冶性,对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加强小学生的人格教育,激发小学生的爱国之情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些特点都要求教师在处理这些阅读文本时需精心设计。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教师应在以下方面多做功课。                              
         一、用心探究,明确渗透重点。
         教师要想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要了解读者,有读者意识,还要对文本进行深度的解读,具有读本意识。小学语文课本中所涉及到的教育渗透内容,是方方面面无所不有。但每个学段,每篇课文都有侧重面,教师要找准每篇课文的渗透重点,特别是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渗透基点更要准确把握,这样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文学性与思想性兼顾的宗旨。 如《升国旗》,这课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尊敬国旗,热爱国旗的情感教育;《朱德的扁担》,以小见大,展现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不搞特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德;《邓小平爷爷植树》,歌颂了革命领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优良作风;《十六年前的回忆》,则彰显了革命英雄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和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一篇篇课文意蕴深长,一个个革命人物鲜活生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有了重点,教师就能在备课、讲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借助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明确目标,突出重难点,就能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就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
         二、多种方法,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对于革命题材类课文的教学更是如此。尤其是小学学生,教师讲课更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唤起他们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并且培养良好的个性,激发其爱国之情。而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1.借助插图
         小学的课本大多配有生动活泼又形象的插图,并且大多插画中就暗含着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让孩子们通过看图,先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再对比插图学课本,既有助于提升孩子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帮助理解课本内容,还能培养孩子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从而达到对深层意蕴的理性感知。如在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时,可以借助图画,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得出,邓爷爷植树非常认真,一丝不苟。他先挖坑,再精心地挑选树苗,然后挥锹填土,最后仔细一看树苗不直,就又把树苗扶正。从而体会到邓小平爷爷伟大的人格。


         2. 借助媒体工具
         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无论是从叙述的历史事件来说, 还是从文章的词句表达、 叙述方式来说, 都或多或少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现在的小学生因为生活在和平时代,生活条件相对优越, 对于中国百年来的革命历程 ,知之甚少,对于革命先辈为何要作出如此多的牺牲,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在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之前.要广泛收集资料,充分利用各种文字和视频资料,借助媒体,搭梯架桥,链接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文章所处的真实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感染,从而提高情感渗透的效率。例如,在学习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圆明园被毁灭的画面。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全篇文章,让学生想象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以及被毁灭的经过。以视频播放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增强了热爱祖国文化的热情,同时也提高了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创设情境
         寓教于乐的情景表演是最受儿童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的课文大都是声色兼顾,用表演的方式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可以深入浅出,化无形为有形,从而有效突破重难点。在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进行再加工,指导创造性阅读。可让同学模拟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演一演课本内容。还可分角色朗诵,或改编成导游词、解说词,课本剧来演等等。甚至,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让孩子画出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和感人事迹,把死的文字转化成活的画面,难道不也是一个知识再造的过程吗?
         4. 加强朗读指导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朗读对学生体味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准确捕捉可读之处,强化朗读方法的指导,使孩子们一直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读书氛围中,把参与教学活动时的被动变为主动。如二下语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带领我们,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乘着温暖的春风”,去找寻雷锋的足迹,了解雷锋的事迹,感知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学习雷锋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全诗语言简洁,相似的结构,反复的句式,读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朗读。因此,教学时可抓住诗中的反复句和问答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教师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赛读,师生合作读、同桌互读等,在不厌其烦的朗读中,把把作者的情感,文中的情趣、韵味通过声调的高低强弱、缓急传达出来。激昂处,读出激昂,委婉处,读出委婉,悲愤处读出悲愤,愉快处读出愉快。我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读出意,读出情。
         三、读写结合,升华感情。
         学生通过阅读,确实可以获得真实的感受和真挚的情感,但是若没有及时地将其表达出来或凝结成文字,在短时间内,就会消解、淡化。而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可以通过表达、练笔将这种体验、感悟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凝结成了学生的思想,化成行为能力,这应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我们可以咀嚼品味这样一句话——“老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教学时抓住这句话中的几个动词,体会老班长咽下草根和鱼刺时的痛苦,感受他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想法,这就可形成一篇很好的读后感。因此在教学革命题材课文时,教师应细心发现这样的细节描写,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不同角度去感受先烈的崇高精神,通过不同形式的练笔,利用手中笔,表达心中情,从中收获感动,得到教育。
          “战地黄花分外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充分体现国家意志,选入较多数量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我们在进行此类课文的教学时需要以儿童为本位,无限运用有限的教学手段,以爱国主义为精神指向,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教学主线,真正实现语文学科文道合一的目标取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