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   作者:康军
[导读] 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自身专业发展,而且会导致其教育品质下降,影响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本研究采用Maslach教师职业倦怠问卷量表对四川省内江市三所中学的293名高中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区高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总体水平偏高;女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显著高于男教师;学历越高倦怠程度越严重;5-10年教龄的教师倦怠程度最严重,教龄越长个人成就感越高;相较于女教师,

康军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  四川  资中    641200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自身专业发展,而且会导致其教育品质下降,影响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本研究采用Maslach教师职业倦怠问卷量表对四川省内江市三所中学的293名高中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区高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总体水平偏高;女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显著高于男教师;学历越高倦怠程度越严重;5-10年教龄的教师倦怠程度最严重,教龄越长个人成就感越高;相较于女教师,离异男教师倦怠程度更严重。总结:5-10年教龄的高学历离异男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关键词】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4-193-03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枯竭”),是指那些供职于助人行业的人群,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个体因无法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和能量被耗尽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反应。职业倦怠由美国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Fren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该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1981年,心理学家玛斯莱奇(C.Maslach)等人对职业倦怠进行了操作性的界定,即职业倦怠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个体压力成分)、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人际关系成分)和低个人成就感(Low Personal Accomplishment,自我评价成分)3个维度的心理和生理综合征。玛斯莱奇等人还对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做了如下定义:情绪衰竭是指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在工作上表现出消极态度和行为;去个性化是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工作对象;低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和价值的倾向降低。[1]国内外针对教师的这类研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文献,被证明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应急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2]严重者会导致其生理、情感、认知、价值和人性的衰竭。教师作为一种特殊助人职业的易感人群,其工作特点决定了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运动、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及心理压力大,导致他(她)们记忆力下降、思维缓慢、反应迟钝、疲乏无力以及懦弱、孤寂和长期的不良情绪反应,这引起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教师职业倦怠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自身专业发展,并对学校整体精神面貌和学生健康成长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他们的职业倦怠状况如何?又有哪些因素影响他们的职业倦怠情况?为此,针对本地区的高中教师进行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目的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一直受到相关专业人士和易感人群的注意。本次调查目的是了解本地区高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丰富与其它地区该类研究的比较差异性,为本地区的教育决策者和学校管理者及教师本人提供事实依据,帮助和促进他们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做一名快乐、积极和幸福的智慧型教育者。
        (二)被试及基本情况在2020年上学期,根据本次调查的目的,采用整群样本选择抽样法对内江市辖三县城区各一所省级重点中学的高中教师进行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93份(98%),年龄23-52岁,平均(33.01±2.39)岁;研究生(包括研修班学历)学历7人,本科学历213人,本科以下学历73人;女教师156名,男教师137名;5年以下教龄61人,5—10年99人,10年以上133人;未婚32人,已婚252人,离异9人。
        (三)施测在得到该三所中学领导允许和被试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采取集中召集集体施测,教师匿名填表回答方式进行,现场填答,当场回收。
        (四)工具采用1986年Maslach等人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量表(MBI-ES),分别对性别、学历、教龄和婚姻状况做侧重调查。该问卷包括3个维度:情绪衰竭(EE),共9个项目;去个性化(DP),共5个项目;低个人成就感(LPA),共8个项目。全部采用7点记分法,分别以0-6中的一个数来表示被试在每个项目上的感觉情况,“0”代表“从没出现”,“6”代表“频繁出现”。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两个维度上,得分越低,倦怠程度越弱,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严重;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弱,得分越低,倦怠程度越严重。
        (五)统计处理首先对问卷进行编码处理,建立Epidata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
        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F检验(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根据统计,三所高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总体均分得分情况如表1。
        表1高中教师职业倦怠3个维度总得均分及标准差
 职业倦怠 情绪衰竭 去个性化 低个人成就感
        M 2.57 2.56 2.63 2.53
        SD 0.52 0.45 0.65 0.46
        根据国内外通行的职业倦怠诊断标准:M≤2.5表示没有出现职业倦怠;2.5<M<3,出现轻微的职业倦怠症状;3≤M<4,症状比较严重;M≥4,特别严重。[3]由此表可以看出,本地区高中教师总体存在轻微的职业倦怠状况,3个维度上得分都超过警戒值,而在去个性化上得分最高。
        表2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统计分析
        倦怠标准值(M) 频数 检出率(%)
        M≤2.5 169 57.7
        2.5<M<3 108 36.9
        3≤M<4 13 4.4
        M≥4 3 1.0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三所高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得分为753。从表2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293名被试中,57.7%的教师没有出现职业倦怠,而42.3%的教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其中36.9%的教师症状轻微,5.4%的较为严重。
        (二)不同性别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
        表3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比较()
        分量表 女(n=172) 男(n=121) t P
        情绪衰竭 2.51±0.58 2.63±0.62 -0.025 0.727
        去个性化 2.56±0.63 2.70±0.72 0.060 0.355
        低个人成就感 2.41±0.40 2.82±0.46 -0.420 0.015
        从表3来看,男教师在三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女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上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男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明显低于女教师,P<0.05.主效应明显。
        (三)不同学历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
        表4不同学历教师职业倦怠的方差分析()
        分量表 研究生(n=7) 本科(n=213) 本科以下(n=73) F P
        情绪衰竭
        去个性化
        低个人成就感 2.65±0.35
        2.59±0.41
        2.83±0.52 2.61±0.68
        2.56±0.70
        2.73±0.63 2.57±0.52
        2.54±0.66
        2.43±0.41 2.850
        2.148
        3.084 0.002
        0.034
        0.001
        由表4可知,学历与职业倦怠水平显著相关。通过进一步计算,三个维度的总均分分别是:2.69、2.63、2.51,P<0.05。研究生的职业倦怠水平最高,本科以下学历教师最低。现通过折线图看看不同学历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图1):
        从折线图中可以看出,学历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还是低个人成就感方面,学历越高得分越高,职业倦怠水平越高。



        (四)不同教龄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
        表5不同教龄教师职业倦怠的方差分析()
        分量表 5年以下(n=61) 5-10年(n=99) 10年以上(n=133) F P
        情绪衰竭
        去个性化
        低个人成就感 2.31±0.54
        2.46±0.64
        2.36±0.41 2.71±0.62
        2.79±0.41
        2.55±0.45 2.60±0.52
        2.24±0.83
        2.30±0.65 2.025
        1.692
        3.528 0.031
        0.004
        0.012
        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教龄的教师在3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教龄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重要因素。为了更直观的了解教龄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根据以上统计分值,绘出折线图(图2):        
        图1                                                       图2
        按照教龄纵向比较,3个维度都存在明显的差异。5年教龄以下教师在情绪衰竭得分最低,5-10年教龄得分最高;在去个性化上5-10年内教龄教师得分最高,10年以上的得分最低;10年以上教龄教师在低个人成就感上得分最低。再进行横向比较,5-10年教龄的教师三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其它教龄段教师;10年以上教师在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上得分最低。折线图显示,教龄是影响职业倦怠状况的稳定因素。
        (五)教师不同婚姻状况的职业倦怠状况
        表6婚姻状况与职业倦怠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分量表  未婚(n=32) 已婚(n=252) 离异(n=9) F P
        情绪衰竭 女 2.38±0.45 2.61±0.62 2.70±0.46 3.041 0.041
 男 2.42±0.50 2.69±0.49 2.74±0.47 3.442 0.024
        去个性化 女 2.49±0.61 2.59±0.38 2.62±0.40 0.301 0.012
 男 2.52±0.32 2.72±0.45 2.72±0.50 2.912 0.035
        低个人成就感 女 2.41±0.43 2.52±0.36 2.63±0.60 1.603 0.031
 男 2.49±0.39 2.73±0.54 2.85±0.52 0.022 0.010
        图3
        通过对表6进行相关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婚姻状况与男女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显著相关,P<0.05。未婚教师在各维度上的得分最低,而离异教师得分最高。以下是根据性别和婚姻状况统计平均分值绘出的折线图(图3):
        从折线图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婚姻状况如何,男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都高于女教师,并随着婚姻状况的变化都处于上升的态势;在未婚和离异状态下,男性的职业倦怠程度都明显比女教师更严重;已婚教师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总体上已经出现轻微的职业倦怠症状,。
        三讨论
        (一)三所中学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现状分析
        本研究发现,三所中学的教师职业倦怠总均分为2.57(倦怠量表记分中数为3),根据表1的解释标准和表2的统计可以看出,三所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总体水平偏高,但大部分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结果应该引起所有教师的注意。这可能跟教师的工作性质相关:教师对教育价值的定位决定着他们的教育行为,所以理解这份职业的意义。但现实是,经济社会对教师地位和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往往与教师自己内心的认识和评价相矛盾,从而产生对职业的反叛;其次,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和向往与教师职业的固有特性使他们产生矛盾态度和消极心理,从而导致其职业冷漠感;另外,由于面对来自社会高期望值的压力和复杂的学情,加上他们每天繁重的工作任务、太有规律的工作和按部就班的生活,在他们不断调试和顺应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感到身心疲惫,难以应对,职业倦怠难免不会随之产生。积极和消极的矛盾冲突会导致他(她)们价值观和信念的改变。
        (二)不同性别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本研究发现,男女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女性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明显高于男性教师,这与邓睿对全国6073名中学教师的调查结果一致。[4]就性别而言,男性教师对自我的认同往往等同于对自己工作的认同,他们对自身工作价值的评价和成就感的体验,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和水准,产生与自身能力和梦想的倾斜。并且,他们常常把自身的价值与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所得薪资的多少紧密联系,但是,目前我国教师的薪资收入与社会其它职业相比并不高,也没有多少可预想的发展愿景,社会地位的外部评价也不高,与男性的理想和价值追求有落差,这导致了男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职业认同的矛盾。另外,教师职业周期长,工作单调重复,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称,与身为男性的天性和传统角色相去甚远,因此也降低了他们的个人成就感。就女教师而言,传统观念的社会思维定势在于女性的第一选择是很好的履行家庭职责,其次才是追求社会目标和个人价值。因此,女教师的理想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不如男教师强。她们进入教育行业后,自身追求事业成功的内动力不足,尤其是结婚以后,家庭成为了她们生活的焦点,工作也就成为能给她们带来相对更高个人成就感的平台。
        (三)不同学历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本研究发现,研究生在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本科生,而本科生得分又高于本科以下教师,说明学历越高,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这与蔡永红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5]在教师这一群体中,学历越高的人,其自我标准定位、自我实现期待和对工作的价值追求越高,而教师职业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用武之地,满足不了他们自我设定的成就标准,因而表现出了较强的职业倦怠。本科以下教师的自我评价偏低,成就标准和对人对物的要求也不高,在工作中容易自我满足,也更容易体验到较高的成就感,因而其职业倦怠水平较低。
        (四)不同教龄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本研究发现,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上程度最低,而在另外两个维度上倦怠水平相比而言居中,这可能跟他们进入教师职业时间不长有关。他们的年龄和十多岁的高中生相差不大,更能和学生融洽相处,打成一片;面对新的同事交际圈,处于兴奋状态并采取积极融入的心态;他们精力旺盛,豪情满怀,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新鲜感和热情度,具有很高的信心指数,能够为自己的工作付出不懈的努力。但经验的缺乏和不成熟的问题处理能力导致与工作对象间的矛盾频发,一些教师流失,趁年轻另谋它途是新教师低个人成就感的体现。5-10年教龄的教师3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教龄的教师,是职业倦怠相对高发的一个群体。这个年龄段正式他们家庭初建,事业发展的高峰期。就家庭而言,他们购房,成家育儿,家务繁重;就工作而言,他们理想没了,相较以往少了忙工作的激情和干劲,复杂的学情和压力消耗掉了他们的耐心和爱心,更多的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工作和生活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家庭、工作和经济的压力使他们身心俱疲难以避免。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情绪衰竭处于中等,但工作压力也不小。在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上得分相比最低,说明他们人际关系和谐,成就感最高:工作上,他们正处于事业的黄金期,是教学一线的骨干,正肩负“挑大梁”的重担,还要不断进行业务水平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这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也对他们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家庭方面,他们养老育小加重了其无法排遣的无力和艰辛感;他们和学生关系比较融洽,在与学生交往和处理学生问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游刃有余;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生考学的质和量都会高于其他教师;薪资也能让自己相对满意并都评上了相对高的职称,加上他们其它的业绩成就,个人成就感相应是各教龄段教师中最高的。
        (五)不同婚姻状况的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从表5的数据不难看出,男女教师的婚姻状况在3个维度上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离异教师得分高于已婚教师,而已婚教师得分又高于未婚教师,说明离异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由于受到婚变的影响,失去了家庭的支持和分担,离异教师要承受更多的心理挫败感和自身及周围环境的压力,产生人格的消极外显,从而影响他们的情绪、心态和干工作的激情和信心,这样会加重他们的职业倦怠症状。另外,婚变对男教师的消极影响大于女教师,因为女性的耐挫力和抗压性强于男性,她们在面对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前会更好的调控和把握自己,所以她们的表现优于男教师。
        本研究侧重高中教师横向的职业倦怠水平调查,放弃了县域纵向差别的统计,仅把高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而作为小学和初中段教师没有涉及。由于不同阶段教师面对的学情不同,工作压力不同,他们的职业倦怠情况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各背景影响因素对不同级别高中和城乡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影响也会各不相同,其职业倦怠状况也会不同,而此次研究没有涉及。故在今后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研究,以弥补本研究结果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傅端香.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5 (3)
[2]陈丽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76
[3]廖友国.教师职业成就感的现状与趋势-基于抽样的元分析研究[J].教师教育学报,2015(4)
[4][5]蔡永红,朱爱学.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组织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29-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