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碧娟
湖海塘中学 浙江省 金华市 321000
【摘要】作业的设计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未能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以机械训练、题海战术为特征的作业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果。教师应秉持创新性、趣味性、可持续性、提升五育素养等原则进行作业设计,具体而言,包括渗透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育;引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升学生对知识生成性的认识等内容;从作业评价来说,则主要包括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体系立体化等。
【关键词】初中科学;作业设计;评价
初中科学课程的作业设计是构筑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率的核心环节,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作业是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检验方式,体现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质素,也是教师贯彻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抓手。但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作业的重要性未能予以全面的谛审,仅将作业视作巩固课堂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普通手段。以内容而论,大都以机械训练类为主;从评价来说,也未能克服单一标准体系的弊端。为践行教育改革的需要,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以发展学生五育为目标,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实施课程作业改革,科学、合理地进行作业设计,同时改进评价体系。
一、初中科学作业的设计原则
(一)创新性
科学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入门,作业设计应体现创新性的学科特点,教师应将作业设计当作《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将设计作业、布置作业置于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学生借助作业锤炼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养成科学创新能力。教师应留意如下方面:第一,课后作业应努力承载学生的创新思想,而非沦为知识的机械重复。以往那些单纯机械训练类作业应当被替换为探究性作业。例如:七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这一节内容,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准备灯泡、硬纸卡、兵乓球等生活中容易拿到的材料来自行模拟月食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探究性作业让学生深刻领悟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其二,作业形式应实现多样化。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实验报告或者观后感等形式完成作业。例如:八年级上册《浮力》这一节内容,浮力这一节内容需要的逻辑思维比较强,机械的训练很多同学不能真正的掌握核心知识,课后作业可以设计为两部分,一方面让学生分组谈论沉浮条件,另一部分让学生回家利用清水、厨房的食盐进行实验,观察鸡蛋的沉浮,并思考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第三,教师应借助作业,延伸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教师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另一方面,教师同样也是帮助学生完成作业、提升学习效率的推动者。借助作业,与学生成为合作者,这样教师可更加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活动的改进。
(二)趣味性
教师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出发。科学课程包揽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紧密,因之,透过生活化场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学习的语境,既能消弭学生接受科学诸领域的隔阂,又可提升学生对科学的接受度及亲近感,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比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下册《家庭用电》的相关内容时,可设计如下作业:“观察家庭的各式电器,其发电逻辑、运行机制等存在哪些关联”。又比如,在讲授“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作业:“以我们所处的城市而言,夏秋季主要有哪些气象灾害?秋冬季又有哪些?”等。总之,趣味性是教师设计作业时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其核心是科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三)可持续性
所谓“可持续性”,是指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将其作为培育学生探究能力的起点,而非课堂学习的终结,作业设计要顾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科学课程的课堂学习中,教师通过对相关案例的讲述、剖析,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背景、掌握基本知识。而在传统的作业环节,教师一般也仅将其作为巩固课堂知识的一种手段。但从未来发展的角度说,这样的作业设计难以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更与“科学”课程的学科理念不相契合。
例如教师在讲授八年级上册《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时,可进行这样的作业设计:
(1)在课本举出的案例之外,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怎样的对策?
(2)未来人类社会会遭遇哪些水资源的危机与挑战?
根据教材内容,难以得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学生需在把握好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网上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思考,方能得出较具价值的答案。又因此类作业开放度较高,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参考答案,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正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其思考问题的角度会随之丰富,研究问题的方式亦可因之完善。
二、初中科学的作业设计及评价
(一)作业设计
1.渗透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育
一般而论,传统的作业设计中,作业即等于做题,或者是背诵等,本质上等同于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复习,忽略了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育。教师要实现作业设计的改革,一个核心环节就是在设计作业时引入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育,实现作业价值的最大化。在作业中渗透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育,教师应采取如下措施:其一,鼓励学生对作业进行评价。以往的教学作业,大都由教师独自完成构思、设计、布置、批改,学生居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为实现科学课程作业设计的改革,教师应允准学生参与进作业的评价中,鼓励其在完成既定作业后对作业进行评价与反思,加强师生间互动。其二,鼓励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基础上,自行提出问题,完成作业。
2.引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科学课程的作业设计要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提升实践能力,克服“从纸面到纸面”的弊病。初中科学课程的许多教学内容都来自日常生活,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紧贴现实生活,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实践科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具体说来,第一,在作业设计中增设实践部分。比如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比热》这一节内容,教师可设计如下作业:请结合实践,解释夏天水边水凉而土壤、沙质炎热的原因,作业形式则以照片、考察报告为主。这样设计主要是基于实践的角度,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接触自然,在对生活现象的观察、诠释中深化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第二,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发掘,从生活中汲取科学学习的养料。比如,针对教材中“本地起能源及其消耗情况”这一话题,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访查等形式进行深度发掘,完成作业。总之,教师设计作业时应牢记实践意识,在内容及形式上推陈出新,引导学生以实践而非机械重复的方式把握教学内容。
(二)评价
1.评价标准多元化
作为初中科学学科作业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环节,评价是教师实现作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及时对作业作出评价,评价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并与学生互动的必要手段。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评价的标准过于单一,教师仅以对与错作为衡量学生作业的唯一标准,未能全面审视学生完成作业背后的创新思维、过程体验以及完成心理等要素,存在严重的片面性。
实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就是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实行个性化评价方式。如,针对学习基础较好、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主要考察他们的创新、反思能力;针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主要以作业观察其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总之,教师要拓展评价标准的半径,不再以单一维度考察、衡量学生。
2.评价体系立体化
教师应克服传统作业评价的扁平化思维模式,将学生在作业中反映的知识水平、学科素养、创新思维、态度及心理状态等要素融于一体,创立立体化评价体系。这一评价模式对师生均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而言,首先是提高对作业重要性的认识,不再将其当作教学活动的补充、附属。其次,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统筹,打通教材内部之间的互相关联,以大单元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知识的整合及迁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作业,如此更能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对学生而言,评价体系的立体化也有助端正其学习态度、强化其学科素养等。由于评价体系的立体化,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的相关要素都会被引入评价体系之中,包括创新能力、学科素养、态度及情感等,以往那种仅凭课本就能完成作业,甚至依靠抄袭他人学习成果以完成作业的观念乃至侥幸心理均不再适用。学生会以更大的热情、更大的精力、更专注的态度投入到科学学习之中。
总而言之,推动作业设计创新首先是理念的革新,作业设计在教师教学活动中居于十分关键的地位,广大教师绝不可等闲视之。无论是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角度,抑或是为了贯彻相关教育改革的意图,作业设计都是一个很好的突破方向,具备广阔的适用性及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全册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科学作业本》
[4]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教学参考书》
[5]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科学思维课堂创建之图式研究》 徐珺 主编
[6]沈丽.初中科学优化作业的设计及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168-169.
[7]高月苹.初中科学作业设计与评价[J].中国校外教育,2010(05):12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