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年级分层作业设计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   作者:郑昕 李肖利
[导读]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伟大的教育家孔圣人提出的“因材施教”早已为我们熟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数学作业往往陷入了题海战术,机械、划一的布置作业,让孩子们负担过重,厌倦作业,事倍功半。基于此,我们课题组对《小学数学中年级分层作业设计》

郑昕  李肖利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第七实验小学
【摘要】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伟大的教育家孔圣人提出的“因材施教”早已为我们熟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数学作业往往陷入了题海战术,机械、划一的布置作业,让孩子们负担过重,厌倦作业,事倍功半。基于此,我们课题组对《小学数学中年级分层作业设计》展开了深入研究,改变以往作业的形式,探索“分层作业设计”指导下创新作业模式和学生评价,让作业和孩子的个性发展相协调,实现育人和高效率作业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年级;作业分层布置创新;分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007-01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一般作业的设计
        一般作业的设计指任课教师在没有考虑班额、学生学习程度、认知情况、关注个性发展及知识点掌握的情况下根据教师的意愿而设计的作业设计,通常指盲目性、随意性较强的作业设计。
        (二)小学数学中年级分层布置作业的设计
        本课题研究的小学数学中年级分层布置作业的设计主要指的是: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属于一所不完全学校,学校正在建设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班额较大,最高年级只有4年级,所以提高学生素质在中年级数学学科实施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布置不同的作业练习题、不同的评价方式和不同的关注形式等的作业设计改革,是很有必要的。因而,作业的设计要有坡度,在范围和数量上要有层次性、伸缩性,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既要使学困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饱”,又要使优等生“吃得好”。
        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智能结构的独特性,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实施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不同的作业布置、不同的作业评价和不同的关注形式。依据学生分层情况匹配每一层的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的学生能获得不同的需要,使不同个体活力得以彰显。
        二、分层布置作业的解决过程与策略
        解决问题思路:在主要解决小学数学中年级分层布置作业设计的研究时,从学生水平的分层、学习目标的分层、课堂练习的分层、创新作业模式的分层、家庭辅导的分层以及评价作业手段的分层等来体现小学数学中年级作业分层的设计研究。
        (一)解决学生水平的分层
        心理学研究表明:聪明或不聪明显然是一个人的一种稳定的特征。除此之外,学生之间的非智力因素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情况下,采取教师考查相结合的方式,把全班学生按基础不同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基础薄弱的学生(班级后30名),B层为基础较好的学生(班级中间30名),C层为基础最好的学生(班级前30名)。
        1、阶段性评价:对学生进行阶段的测验,对知识进行阶段的测试。
        2、形成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及时、认真的进行批阅,第一时间了解作业情况,组建形成性的评价方式。
        3、终结性评价(期中、期末考试)
        小学生所处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以动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再做必要的作业设计。



        这种分层只有教师掌握,一般不公布给学生。
        (二)解决学习目标的分层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调节、导向和控制作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掌握程度我们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正确制定不同层次的作业目标是实施分层作业的重要前提,教师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大纲及教材的重难点,在备课中针对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制定分层作业目标:人人达到的基础学习目标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立足发挥他们的潜力的提高性目标。
        我校实施朱永新的《理想课堂》。理想课堂的学习目标重在类别上下功夫;教师重在A、B、C三类目标的设置上。A类目标为基础性目标;B类目标学习的核心目标;C类目标附属性目标及延展性目标。可以看出,在A类目标中可以有阶梯型目标,让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而设计作业难度。
        如在练习《植树问题》这个内容时,公式的推导过程复杂而较难理解,理解能力特别差的学生根本就不能掌握。这时我只要求让A类学生在实际操作和比较中感受植树问题的特征并能掌握最后的计算公式就可以了,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B、C类学生,则要求他们能理解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能够根据题意画简单的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正确推导公式及列式解答,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课堂练习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让C类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B类学生在适当的提示下参与探索,A类学生则通过探索过程中与组内同学的交流合作获知笔算的算理。这样做既能激发A、B类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保持C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尽量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计算作业中,要求A层同学掌握计算顺序,熟练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计算定律,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B层同学在计算达标的基础上,要尽可能的提高计算能力;C层同学计算作业要做到绝对熟练、正确,同时必须做拓展题,以培养这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解决作业评价的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作业实施以来,课题组摒弃了陈旧的批改方式。首先,学生自己给自己一个评价:“画星”的方式;其次,教师采用简短而富有鼓励性语言。如:“你很会思考”。最后,学生互评的方式。在每个学期中,课题组采用家长进课堂“观赏作业展”,每位家长至少给两位学生进行点评式评价等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励每位学生及主动向上成长。
        三、成绩
        1、教育观念的更新
        “小学中年级数学分层布置作业”的研究与实践,给我们课题组老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思想理论,教师通过学习和操作、平时的相互切磋和教研活动的开展以及有关研究课题的评课等,引发自我和相互之间的思想撞击,促使教师观念吐故纳新。加速了教学改革的进程,贯彻了《新课标》的思想,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2、促进了各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
        在对学生课外数学作业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现行的作业模式。而这种新型的分层作业的方法学生非常喜欢,平时作业过程中学生的压力小了,不再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在日常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通过不同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种等级式评价很好的体现了分层教育的指导思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促进各类学生的充分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