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培根基因红 树茂花香柳荫浓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   作者:王露宁
[导读]

王露宁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柳荫小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4-131-01

        柳下对影相成趣,
        荫荫花草暖风习。
        小荷才露尖尖角,
        学子孜孜奋笔疾。
        岁月流淌,许多记忆都被时光所吞蚀,唯有校园里那28棵老柳树见证了学校旧貌换新颜的沧桑变化。
        寻柳根,构建“柳文化”显性符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提及柳树,我们就联想到诸多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春天来临,一片柳叶,一株柳树,一处柳林,纷纷吐芽抹绿,柳树被赋予“见证春日”的使者;又如,柳,谐音为“留”,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钟爱之物,柳枝轻拂似送行又似挽留,还被赋予“惜别远怀”的信物;再如,柳形、柳性似人,被赋予“以柳喻人”的典范。
        “柳文化”不仅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样,也成为我校显而易见的文化物态图腾。
        铸柳魂,弘扬“刚韧柔”价值意蕴
        传承“柳文化”之脉,就要给予阳光雨露,精心浇灌,细心培植,才能让“柳文化”枝繁叶茂,绿树成荫。我们把“刚强、坚韧、柔美”三大精神特质,作为柳荫“精神”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
        一、刚柔相济。仔细品味柳树,她外柔内刚,易于成活。柳树的“刚”集中体现在生命力顽强上。“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不需要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雨水,只需要有一点适合生长的条件,即便是插上一株柳条,也能爆发出顽强的生命力。柳树的“柔”体现在柳条的美态。她清新脱俗,风姿绰约,无时无刻不散发出自然的静气和向上向善的灵动。风平时,自然下垂,妩媚相伴;风起时,婀娜多姿,随风起舞。“刚柔相济”的柳树,就是柳荫人的做人原则,为教育之大美。“刚”者,勇敢、健康、坚毅、强悍;“柔”者,聪敏、温婉、宽厚、修养。内敛不露锋,刚强莫张扬;柔美非软弱,本性不畏强。
        二、柔韧相宜。柳树的“韧”是内在的一种韧性和韧劲,具体表现在枝条可以弯曲自然,不易折断。柔韧相宜,证明柳树的“柔”和“韧”是一种自然的内功。坚韧和柔美的特性告诉我们,内在力量的美会使相互之间的美更加牢固、更加和谐。教育是柔美的,又是硬核的。韧自坚中来,美中柔显刚;坚韧韧劲足,柔美柔性强。
        三、韧刚相习。柳树的“韧”和“刚”具有相同特性,“韧”的“刃”字和“刚”的“刂(立刀旁)”都是“刀”的意思。


柳树骨子里的那份“坚韧”和“刚强”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我们对柳树的刻板印象却仅仅停留在“柔”的部分,恰恰是柳树隐去了她的“坚韧”和“刚强”,才让我们对她刮目相看。坚韧与刚强,针尖对麦芒;韧刚两相习,精神百倍涨。
        正是“坚韧、刚强、柔美”这样的特质,铸就了柳荫人坚而韧、强而正、勇而仁的优秀品格,为我们柳荫人打下了“柳荫精神”这个深深的烙印。
        结柳缘,探寻“魂根情”的红色基因
        柳荫小学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学校,她的前身是王表寰高小,后王村原名王表寰村,学校诞生于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国共合作北伐时期的1925年春,是一所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宁津传播革命火种而发展起来的传奇学校。
        王表寰高小坐落在后王村内,学校规模小,只有两个班,校舍有十几间房子,是地主祠堂围成的一个小院,设施虽很简陋,但学校风气很好,师生生活都很简朴,关系非常融洽。
        1935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之前之前,王表寰高小是宁津10处完全小学之一。即使有这样的先天优势,王表寰高小在宁津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并没有特别之处。然而,再让我们凝视注目,把追忆拉回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的血雨腥风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个很不起眼的学校,竟拥有强大的红色基因,表现出了坚强的斗争精神和不屈的抗争意志。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宁津县党的活动一度被扼杀。同年8月,在法国勤工俭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王兴周,回到家乡王表寰村,以教员身份作掩护,在王表寰高小开展党的工作,并同一些进步教师和学生酝酿建立起研究马克思主义小组,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宁津教育界及社会各阶层中广泛传播,1932年8月,在坊子街建立了中共宁津县委,王兴周担任首任县委书记,为在宁津县开创党的工作做出贡献。1933年暑期后至1934年冬,一批在宁津的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他们利用王表寰高小这块战斗阵地,积极为党工作,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开展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活动,为党在宁津的全面工作积蓄了力量,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居功至伟。共产党员王剑心(王见新)、王允功在王表寰高小创办了“今日读书会”,宣传抗日思想和进步主张;共产党员盖津源来到王表寰高小任教后,在学生中组织阅读革命气息很浓的进步书籍并掀起了热潮,他还组织学生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宣传抗日;学生张白水加入党组织并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在学校办起了《文艺墙报》,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道理;在全国学生抗日救国运动高潮的影响下,王表寰高小的学生先后掀起三次学潮,使全校师生在革命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和洗礼,为此后宁津县抗日斗争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1950年,王表寰高小更名为后王小学。当时的村支部书记王福荣出资将祠堂进行了整修,完善了校舍的使用,部分村民将自己种植的树木砍伐并无偿做成学校的桌椅板凳和门框。因当时砍伐的柳木居多,村民们亲切地把学校称为“万柳书斋”。
        1991年建后王中学,第一任校长带领教师们在校门口种植了六棵柳树。1993年,后王中学撤并,后王小学搬到后王村东首,并将六棵柳树移植于此。曾经的后王小学老前辈语重心长地对老师们说:“后王小学和后王村结下了近70年的厚缘,后王小学的魂,就是当年共产党领导王表寰高小师生一致抗日的精神所在,后王小学的根,就是后王村村民帮助学校共渡难关的力量之源。我们一定要坚守住后王小学这块教育阵地!”
        2018年,县教体局开展“特色学校示范引领”工程,后王小学更名为宁津县柳荫小学。现如今,那六棵柳树已经成了校园中这28棵柳树的“活化石”。他们就像彼此相连的师生,在这样一个知行合一的群体中相互适应、抱团发展、健康成长,共同迈向新的未来。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校长、教师心无旁骛,坚守在这宁静的校园里,就像这大柳树一样洒下片片绿荫,用柳丝般轻柔的爱滋养着十里八乡的孩子们。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校门,走向新的学府,而老师们却青丝变白发,就像这忠诚的柳树一样以无比坚韧的意志坚守岗位,潜心助力莘莘学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