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思言
湖北省枣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441200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走向,并非教师在备课时都能预料到的。因为不同的学习个体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加之当前获取知识的渠道宽广多元,课堂上难免会出现“先知先觉”的现象。出现这种情景,教师该做如何妥善处理呢?
一、顺势而为,让学生当小老师
当前的学生见多识广,知识的获得日渐多样化,感悟能力越来越强,很多学生课前已经不同程度地接触了新课程。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教师既不能对此类冒尖学生的表现置之不理,也不能因其业已知晓就撇开大多数尚未掌握的学生于不顾,舍弃原定的教学过程或跳跃过去不予讲解。而是应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发扬民主,搭建平台,鼓励这些学生大胆走上讲台,尝试当一名小老师,引领全班学习。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提问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不少同学都举起了手,回答基本都是:课文主要写了桂林的山和水的美。就在这时有一个男孩的小手自信地举着,迟迟不肯放下,我请他发言,谁知他滔滔不绝,语出惊人:“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先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又写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课文开头和结尾引用名言,总结桂林山水的美。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一番话让全班惊诧不已。这样的回答,不仅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归纳了课文的表达方法,还将文章的中心揭示了出来,一下子将老师后面准备的环节都说了个透,再难有疑问和悬念。我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自己在校外辅导班里老师提前引导做了预习,所以对课文了然于心。于是,我索性请他上来当小老师,让他带领大家一道学习漓江水的特点这部分内容,小男孩倒也不推辞,他大方地走上讲台,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讲解起来。
二、设置难度,让探究迂回展开
有时候,教师在讲授新知时,若遇到少数学生已经提前预习,或通过其他形式有所接触,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或探究环节,显得毫无价值,会被他们轻易洞穿。假如有些在教师看来是新鲜的知识,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各种方式有所感知,此刻教师就没必要遵循原定的教案,而应灵活机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精简教学流程,并有意识地设置难度,给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感觉。
比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我让学生初读了课文,理清课文的内容和条理时,让他们说说课文围绕着落花生主要写了什么。有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课文主要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几部分内容。
”她说得如此准确、全面,确实出乎意料,我询问原因,她说在家里对照教辅资料,做过认真的预习,所以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比较清楚。我当即表扬了她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又想:单纯地说出这几个环节并非难事,很轻易地就能从其他资料上找到答案,但课文叙述的这几部分并不明显,有的容易看出来,有的却需要深入到文本中间才能发现。
于是我追问道:“你是如何读出来的?分别从哪些语句和段落读出来的?”
这位女同学显得有些犹豫了,显然,她只是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但对于这样细节性的问题并没有深入探究。于是我让她和全班同学一起,再次走进课文,用较快的速度浏览课文,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在学生回答时,我趁势引导思考:这篇课文和以往的课文很不一样,有的内容叙述很详细,有的内容却,差别是很大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学习了课文,就能解答这个问题。”
于是全班学生又兴趣盎然地把精力投入到潜心会文之中去了,不仅仅是为了弄清内容,也为了探究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探明学情,让师生亲历过程
在课堂上,当我们讲授一些新知识时,总有部分学生先人一步,知道问题的结论,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其实,有些“先知先觉”的学生可能仅仅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对于其间详细的推导过程却不甚了解。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设计恰当的问题检测那些“先知先觉”的学生,准确掌握他们了解知识的程度,看他们是深入通晓,还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比如在执教古诗《题西林壁》时,我让学生熟读诗文后,对照下面的注释,结合插图,加入自己的想象,试着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这时候,就有一个学生主动站起来,一口气就将全诗的译文背诵了出来。
或者是因为该生读背训练过这首古诗,或者是他记住了教辅资料上面现成的注释,一下子就说得这么清楚完整,既让我吃了一惊,又让同学们心生羡慕。一首古诗,单纯地把古代文字翻译成现代的句子,显然是很肤浅的。而如何融入自己的想象,变话为画,领会简单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深远意境,却并非那么容易,需要深入到诗句的字里行间去细细揣摩、品味。于是我问道:“第一句中的‘岭’和‘峰’都是指山,它们有何区别?第二句中除了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方向看庐山,诗人还会从哪些地方观看庐山呢?后两句只是在写观山的体会吗?”这位同学显然没有料到我会问这样细微的问题,猝不及防,一时语塞。于是我说:“单纯地知道诗句讲了什么还是不够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古诗,深入了解庐山的美景和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得清楚的吧。”此刻这位同学脸上又有了光彩,其他同学也兴味盎然,再不敢小瞧了这短短32个字的诗歌了。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面对那些“先知先觉”的学生,我们要以学定教,制订灵活有效的措施,在巧妙应对中成就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