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校视障学生小学科学课堂观察能力提升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   作者:郭阳
[导读] 新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小学科学课程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视障学生属于特殊学生群体,由于视觉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学习过程中无法像其他学生一样正常获取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学生课堂观察能力,成为了科学老师教学的重难点。视障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郭阳     宝鸡市特殊教育学校  721001
【摘要】新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小学科学课程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视障学生属于特殊学生群体,由于视觉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学习过程中无法像其他学生一样正常获取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学生课堂观察能力,成为了科学老师教学的重难点。视障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键字:视障生;小学科学;课堂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4-089-01

        对于培养视障生这类特殊学生群体,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老师要让视障学生感知科学存在的魅力,在科学实践中认识科学,体验科学,爱上科学。
        一、科学课堂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曾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没有观察,就没有‘研究’,更没有‘认识’。”观察能力对于学生了解掌握客观事物起着重要的作用。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并伴有思维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认识、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在科学学习中,,观察能力更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有趣探究活动组成。在探索研究自然事物的过程中,首先要在认真观察周围常见事物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然后经过思考,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观察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的过程,培养学生学科学、运用科学的过程,都离不开观察的活动。
        二、如何提升视障生的观察能力
        视障生因视力残疾给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学生需要使用未被损害的听觉、触觉、嗅觉来代替弥补已损伤的视觉功能。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视力障碍这一因素,充分调动视障学生的其他感官,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和大家交流科学课堂如何提升视障生的观察能力。
        (一)、培养视障生观察的兴趣
        视障生观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视障生的兴趣,才能更有效的学习。
        首先,要提升视障生的信心。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视障生的能力制定一些恰当的教学目标。视障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久而久之,视障学生在学习中将会逐渐增加信心,对学习的兴趣也会越发浓厚。


在教学过程中,视障生遇到学习困难,老师要尽可能的给予支持和照顾,引导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问题。让他们在渡过难关中体会到成功,促进自信心的增加。
        其次,教学方法多样性也可以激发视障生观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营造情景法。视障生由于视力缺陷,平时生活中的很多乐趣都体会不到,但是内心对一些新鲜事物还是很向往的。科学课堂应该突破传统教学限制,为视障生创设适当的情境,快速将视障生带入角色,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例如:认识观察一个动物。我们可以让学生分角色去扮演这个动物,模拟它们如何叫,如何行走。也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动物自编故事,分享给同学们。
        我们也可以充分挖掘视障生的无意注意力,提高兴趣。视障生对声音都较敏感,教师利用刺激物特点吸引学生注意力,引领学生轻松参与课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浮力》一课,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状态。弄清实验操作流程是顺利完成实验的基础。在讲解实验操作时,我们先告诉学生,接下来会播放某知名主持人讲解的流程,听完会请同学们来猜猜是哪位主持人。顿时课堂上大家都安静了下来,每个人都屏住呼吸仔细倾听实验操作流程。借助音频已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具体做实验的时候,我们会把物体和液体拟人化,制作成音视频放给学生听。有趣的音视频对话会吸引视障生的注意力,有效指导学生做实验,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浮力知识。
        (二)、使用替代视力的感官来进行观察
        传统的科学课上,老师一般采用语言描述的教学方法。视障生靠这些描述信息很难全面的了解事物的形象。我们可以培养训练他们的触觉、动觉及手的协调能力,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视障生通过手去触摸具体的实物,对物体大小、密度、软硬等特征,来全面了解物体,建立基本形象。在触摸前,教师先介绍物体的名称、属性、特征、用途等相关信息及实物的大小。触摸的顺序可以按照:先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然后从右到左,反反复复感知。接着老师介绍整体外貌,然后介绍各部分的特征,引导视障生有条理的触摸,并认识所触摸的物体全部形态及特征。当触摸观察活的生物时,为了协助视障生克服害怕和恐惧心理,教师可扶着视障生的手触摸,或让他们抓着教师的手一起触摸,循序渐进的达到能自己触摸的程度,培养视障生的胆量和勇气。
        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哺育灌输的,而是要靠学生在观察实践中“悟”来的。
        三、结语
        特殊学校的视障生学习科学课程比我们想象要困难许多。科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学好科学,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对他们以后的社会生活和工作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课程。观察是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最基本的环节,更是思维的基础。对于特殊学校的科学老师来说,应该尽量帮助他们清除视觉缺陷造成的学习困难,花更多的精力和耐心来教好这些视障生,努力把这些特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张晓霞.视障生信息素养培养新模式的探索[J].绥化学院学报.2020 (10):78-80
[2]毛鑫;王淑娟.浅析对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2018 (04):54-55.
[3]赵福明.从情境中探究在兴趣中发展——加强小学科学观察实验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2014(04):112-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