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我们能做什么?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   作者:饶琦星
[导读] 2018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再次引发了我们老师和家长们对幼儿园禁止“小学化”的思考。但是,去“小学化”不等于让孩子“零基础”入学,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坚守专业立场,以幼儿的需求为导向,以主流价值观和专业研究为基础扭转家长和社会的传统思想,真正意义上帮助孩子们有准备的入学。[1]

饶琦星    合肥幼教集团融科城第二幼儿园
【摘要】2018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再次引发了我们老师和家长们对幼儿园禁止“小学化”的思考。但是,去“小学化”不等于让孩子“零基础”入学,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坚守专业立场,以幼儿的需求为导向,以主流价值观和专业研究为基础扭转家长和社会的传统思想,真正意义上帮助孩子们有准备的入学。[1]
【关键词】幼小衔接;准备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4-086-02

        一、幼小衔接的含义:
        幼小衔接的含义简单的来说就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是一个教育阶段向另一个教育阶段过渡的过程,也是幼儿园大班幼儿结束幼儿园学习生活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一个转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小衔接工作只在大班后期进行,只是大班后期在学习兴趣和习惯培养方面体现的更加明显,幼小衔接应该贯穿于整个幼儿园阶段的各个方面。
        二、进行幼小衔接工作的必要性: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在幼教界敲响了警钟;次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被定为“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可见教育部已经开始扭转部分家长过分强调知识准备的传统观念,帮助家长和孩子们共同进行幼小衔接的工作势在必行。
        我相信很多一线的老师跟我一样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就是家长们会要求老师教授孩子们拼音和算术。开始时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会很有耐心的跟家长解释,但是他们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而是反过来试图说服我要给孩子们教授一些学科知识。后来,我学“聪明了”,我会告诉他们,我们教授的课程是幼儿园在学期初就已经根据教育局要求以及相关权威文件、书籍提前制定好的,不是老师们自己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的。这种说法果然比之前的说法有用,大部分的家长都不会再“纠缠”。虽然家长们不再“纠缠”但是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观念。转变家长的观念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事。
        (一)幼儿园学习生活与小学的区别
        教育工作者们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身心特点、社会的实际需要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这也使得幼儿园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以下用表格的形式具体说明。
        阶段
        比较方面 幼儿园阶段 小学阶段
        性质 幼儿园阶段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不具有强制性。 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适龄儿童必须要接受的教育。
        教学内容 幼儿园教授的是一些浅显的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比如保护自己的方法等。 小学教授的是有一定规律和规则的科学知识或前人的文化成果,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 以游戏和自我探索为主,让幼儿在游戏和探索中获得知识和习得技能。 以教师的主动教和学生的被动学为主要方式,教师用例题来向学生说明问题。
        作息制度 幼儿一整天都在园,由教师和保育员统一安排一日生活。没有特别固定的上课时间。 除统一的上课时间外,其他时间学生自己安排。
        环境布置 教师和幼儿一起布置温馨、童趣的幼儿园环境。 统一的桌椅板凳、黑板、讲台,总体环境较为严肃。
        师幼关系 教师和幼儿的个体接触较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师幼关系密切。 除上课时间外,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机会少且涉及面窄。
        从表格中我们能够较清楚的看出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幼儿园孩子的自我协调能力较差,所以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二)一年级小学生入学初常见的问题
        此前,我与上一届的毕业生家长交流过关于孩子们上小学之后的表现,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序号 常见问题 具体表现
        1注意力不集中 1、爱做各种“小动作”
        2、大声说话,打断老师
        3、要求上厕所等
        2学习习惯欠佳 1、不会整理和保管学习用具
        2、作业完成太慢、拖拉、缺少
        3、学习效率低
        3上课听不懂,
        问题积压 不懂的问题不追问
        科目较多,不会协调
        三、如何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幼小衔接阶段
        (一)心理准备
        作为老师的我们也要在平时的教育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有意无意的甚至特意的告诉孩子们上小学就不能自由的玩耍了,要写字、背书、考试,给孩子们增加心理负担。我们应该和家长们一起激发孩子们上小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在大班下学期开展“我想上小学”的活动。可以在班级区域投放模拟小学的材料,让孩子们自己“当老师、做学生”[2];可以组织孩子们戴上红领巾体验半天或者一天的小学生生活。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引导,激发孩子们上小学的强烈欲望,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学习品质准备
        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够很好的帮助幼儿应对未来上小学的学习任务。这些品质包括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学习兴趣、长时间的注意力、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等[1]。
        在幼儿园里,可以将小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融入幼儿园的椅子活动中,逐步养成小学生应有的学习品质和习惯,例如,按时作息、按时入园不迟到、遵守活动常规、不做小动作、勤于动脑等。重视培养幼儿的听(认真倾听)、说(大胆表达)、看(绘本阅读)、画(拿笔绘画)的能力。
        (三)知识准备
        提前学习小学的教学内容而不循序渐进,容易形成“夹生饭”。孩子们上小学以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好奇心,甚至在课堂上大声的讲话、做小动作,家长们急于求成,使孩子的学习动力不足,反而好心办坏事。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帮助孩子们积累知识的方法,比如家长们可以坚持每天和幼儿一起阅读一个绘本故事,这不仅能大大的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如家长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可以鼓励孩子认识各种广告语或安全标识;游戏也是非常好的积累知识的方法。
        (四)能力准备
        自我服务的能力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能够进行培养,在幼儿园里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培养,如鼓励孩子自己们穿脱衣服、自取点心、自洗擦嘴毛巾。主题教育活动也是重要的手段,可以开展以“自己的事自己做”为主题的活动,加深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在家里,家长应该也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每天睡前整理好第二天需要带到幼儿园的物品,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出游活动前让孩子规划处一份出行计划,准备出行用品等。
        (五)身体素质的准备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小学的学习活动较之游戏活动显得枯燥,幼儿入学后脑力活动增多,书写任务较多,学习压力增大,因此幼儿应具有健康的身体、强将的体魄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针对幼儿好奇、好动,自我保护能力差,对生活中的危险缺乏判断能力的特点,应对幼儿进行各种类型的安全教育和必要的实战演习活动,如每年夏季到来之际对幼儿进行防溺水的安全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使幼儿走、跑、跳、平衡、投掷、钻爬等基本动作得到发展;另外,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幼儿抵抗疾病的重要手段。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应该从“娃娃抓起”。
        (六)家长的准备
        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在整个过程中,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家长要正确的理解幼小衔接的意义,转变观念,不要片面的将幼小衔接理解为认汉字、做题目;其次家长要配合学校的各项幼小衔接活动,尽量多陪伴孩子,不要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自己做“甩手掌柜”。
        “基于幼儿的需求衔接才是真正有效的衔接”[1]。幼小衔接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能力上,揠苗助长式的衔接不仅不会帮到幼儿,反而会造成幼儿怕学、厌学。关于幼小衔接,老师们、家长们你们能做的还有很多,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蒋丽琴,基于儿童科学衔接[J].学前教育,2019-1-18.
[2]张妍,全方位的幼小衔接初探[J].学前教育,2019-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