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1期   作者: 赵琳
[导读] 音乐学科具有非语义性特点,有突出的实践性质,

          赵琳   
          青岛东胜路小学   266034  
         摘要:音乐学科具有非语义性特点,有突出的实践性质,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只有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才能生成和实现。[1]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遵循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形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充分调到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内驱力,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
         关键词:体态律动、声势、节奏、参与
         第一作者简介:赵琳(1985.9),女,山东高密人,初级教师,文学学士学位,青岛东胜路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认知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是由瑞士音乐教育家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于20世纪初创立的,与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并称为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学法,该教学法包括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演奏三个核心部分,三个核心分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打破了常规教学的局限性,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身体律动的参与方式重塑快乐课堂、人文课堂,最终实现培养全方位 “人”的教育。
         体态律动,本义为“伴随着音乐身体做动作”,而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体态律动有着更丰富、更独特的内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解决音乐表演者的身体感受力和表现力问题,提高戏剧表演者的艺术表现力,法国歌唱家和音乐理论家弗朗索瓦·德尔萨特 (Francois Delsarte,1811-1871)率先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动作原理和表情体系,之后达尔克罗兹受到德尔萨特的影响,创造了一套取名为“韵律体操”的节奏练习,并通过不断深入地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体态律动教学法”[3]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身体各位部位,体验音乐要素的乐曲中的变化,将身体作为表现音乐的媒介,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以及音乐时值的变化,这种体态律动与舞蹈是有区别的,舞蹈艺术注重动作的优美舒展,主要习得方式是模仿、还原式的肢体艺术,它通过可视化的身体动作来表达、呈现舞蹈作品,在一个完整时空里,由一个带有主题性的动作以及其他配合性动作构成的动作组合。它不注重动作的优美、舒展程度,而关注到音乐要素在身体参与律动过程中的表现,将身体作为传达内心感受、促进身心和谐统一的乐器,通过身体动作的参与,。在教学实践中有原地动作和空间动作两种参与方式,表现节奏的变化、旋律的走势、和声的层次等等,不断关注到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及时转换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始终保持一种新鲜的状态。
         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应用价值
         音乐学科具有非语义性特点,有突出的实践性质,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只有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才能生成和实现。[1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遵循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形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充分调到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内驱力,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引导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入情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活动。
         三、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实施策略
         经过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现就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节奏游戏,感知体验
          音乐是聆听的艺术,学生全方位音乐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在聆听基础之上的,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规律,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意注意时间短,同一首歌曲以同样的方式反复多遍聆听,会造成听觉审美疲劳,降低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不利于活动的有序推进和提升,只有形式多样的参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内驱力,时刻保持对于音乐积极的探索欲望。
          以人音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歌曲《山谷静悄悄》一课为例,多媒体课件出示节奏谱,有拍手、跺脚、弹舌、空拍,将声势动作置于节奏格中,引导学生体验节拍、节奏,感受歌曲的情绪,歌曲的第三段转换参与体验方式,引导学生起立,跟随音乐做声势律动,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创设情境,通过节奏格子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聆听音乐,感受歌曲的拍子,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结合肢体律动,感受旋律的特点,在多遍聆听,参与体验的基础上,感知歌曲的情绪,进而揭示课题。
          又如《钟声叮叮当》一课的导课,教师充分利用身体各部位的声势,结合歌曲的音乐要素(节奏、音高、旋律走向),从教师拍击简单的声势节奏,引导学生尝试模仿拍击,教师提示拍击的方法,直至所有参与体验的学生都能掌握其内在韵律,在此基础上逐渐加入走步,加入打击乐器,丰富了学生全方位感官体验,整个操作过程兼顾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音乐要素的特点,实现了审美育人的教学目标。
         (二)探索空间,表达情感
         人的身体具有天然的节奏属性,达尔克罗兹把人体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音乐的要求、揭示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这个人体乐器“展示”了音乐的要素,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强调、表现了音乐的艺术性质。[2]
         《妈妈格桑拉》是一首具有藏族风格特点的儿童歌曲。开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身体的空间、上下的身体张力、站姿的着力点等,随后加入音乐,用身体空间感受并表现音乐的旋律起伏变化,此时,由静态转换为动态,充分利用空间范围,尝试行进中的身体空间探索,并在音乐中感受张力,行进中的表现状态设计简单易操作,从手臂的开合动作延展到按照歌曲的拍点走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后教师展现藏族舞蹈,整体感受环节一共聆听了四遍范唱,知识技能、情感基调、歌词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律动表现当中,情感在律动表现中得到升华。
         (三)肢体律动,感受结构
         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核心部分,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要素与身体运动存在着紧密的练习,将身体作为表现音乐要素的媒介,如肌肉的收缩表示力度,动作幅度大小表现速度的快慢,用动作的延续和结束表现乐句,他还设计了大量的动作语汇,包括原地动作(拍手、跺脚、捻指、旋转等)和空间动作(跑步、跳跃、移动等),多种动作语汇共同参与表现音乐结构,降低了学习难度,增添了音乐活动的趣味性、游戏性,营造了自由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氛围。
         以欣赏教学《乒乓变奏曲》为例,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在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和游戏中,参与体验不同变奏方式,了解变奏结构和主题音乐出现的次数。变奏一、二的参与体验方式是引导学生随音乐变化,右手演奏高音区旋律,左手演奏低音区旋律。变奏三参与体验方式是引导学生模仿乒乓球挥拍动作,节奏参与音乐活动。变奏四、变奏五参与体验方式是小组合作探究,分成两组,结合音乐走势呈现多米诺骨牌下行和波浪形旋律变化,最后完整呈现所有的音乐活动。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是一种充满趣味性、灵活性、自由性的参与体验方式,它充分调动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多元感官,表达作为独立个体的内心感受,形成“乐动—身动—心动”的递进式联结,培养了富有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的“人”,教无止境,唯有不断前行,以课题为引领,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唱起来、舞起来、奏起来,打造快乐、高效、富有人文气息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王安国,吴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7-88.
[2]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8.
[3]郑晓,尤怡红.幼儿律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