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与美同行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31期   作者: 叶远琦
[导读] 只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充分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创新教学方式。
        叶远琦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
        摘要:只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充分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的美,就会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开启美读之旅,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最终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语文素养 审美教育 感知 鉴赏 塑造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每一篇都蕴含着美,这些生动形象、声情并茂的内容,其实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只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充分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的美,就会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开启美读之旅,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最终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一、创设美的情境感知美
        学生审美观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形象,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实现对文学作品深刻的美的感知。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凭借多种形式,创设美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感观置身于丰富、逼真的气氛中,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入境悟情,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教育。
        (一)凭借音乐、图画展现美
        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让他们面对一个个审美对象,凭借这些审美对象激发他们愉悦的心情,来感知美的形象。美妙的音乐、形象直观的插图、逼真生动的课件制作都容易引起美感,引发学生产生美的共鸣,仿佛自己就置身于这美好的境界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得到美的陶冶。例如教学北师大教材二册《水乡歌》时,我在上课之前先播放水乡美景图。让学生欣赏绿草如茵、碧波荡漾、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美景,聆听山泉流淌、群鸟欢唱的背景音乐。此时优美舒缓的音乐、清新素雅的画面很快把学生带入到水乡那独特的美的意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水乡的独特美,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迫切地想到课文里去看一看、读一读,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他们在适度的兴奋中真切地感受优美诗文的熏陶,在性情上得到了美的冶。
        (二)凭借美的语言,渲染美。
        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语言要深于传情。语言不是无情,情是教育的根。因而语文教师要用作品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染,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如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我深情的描述:武夷山的山势险峻,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武夷山的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武夷山的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引入到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之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祖国山水之美。
        二、挖掘美的内涵,鉴赏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每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上好佳作,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那些表情达意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悉心揣摩品味,挖掘美的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如教学北师大教材四册《一片树叶》时,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比赛读、邀自己的伙伴读、分角色表演读等),在读熟的基础上,我抓住“小心地”、“仔细地”、“轻轻地”、“赞叹”、“欢呼”、“看了又看,闻了又闻”这些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小动物非常喜欢小椿树的心理,极不情愿破坏它,但是,它们还是原谅了自己的行为,小椿树被搞得“一片叶子也不剩了”。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去体会。学生明白了应该爱护树木,更应该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

再如《雨铃铛》中“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的“洒”字,为什么不用“泼”、“倒”。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认识到用“泼”、“倒”不能体现出春雨细、密、轻的特点,从而感受到用词美所在。
        三、深入美的意境,表达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契合。”从这句话可看出语文教学要强调阅读和想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上这美的“桥梁”,开拓美的意境,在美读中及想象中表达美。
        (一)美文“美读”抒发美
        “美读”是一种高层次的朗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是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存在的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受到美的熏陶,接受美的教育,从而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如北师大版二册《春天的手》一文,描写春天景物的几个句子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学生对春天的悉心感受通过朗读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春天在小朋友的柔声朗读中充满生机,真的使人体会到融融的春意,小朋友们已经拉住春天的手,春天就在每个小朋友的心中。
        (二)启发想象创造美
        德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莱辛说过:“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美的。”可见想象对于审美是何等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触因”,触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从而再现美、创造美。如《插秧》这首诗描绘的是农民在水田里辛勤劳作的场面,通过比喻和想象,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整首诗充满诗情画意。学习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继续想象,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问:水田这面镜子,还会映照什么?学生兴趣非常浓厚,积极性可高了,“水田映照着漫山遍野盛开的桃花、粉红的苹果花、雪白的梨花、金灿灿的迎春花、火红的玫瑰……”接着我追问:除了各种色彩艳丽的花,还会映照着什么?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可爱的小燕子、正在飞行的飞机、嫩绿的桑叶、细细的柳枝、青青的小草、呱呱叫的青蛙、眯眯笑的小朋友……”看着学生一张张涨红的小脸,一双双闪动智慧光芒的小眼睛,我趁势让他们八自己想象的景物画下来,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景物画下来,再仿造课文在图下编一首儿歌,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创造出了一首首充满童趣的儿歌,通过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的活动学生把生活中美的意境自然而然地表现了出来。
        四、指导美的行为,塑造美
        小学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对对象的描写来反映人物心灵美、社会生活美和自然景物美,老师要深入挖掘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并充分利用,使学生耳闻目染、潜移默化,起到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如教学《一片树叶》,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只在意识上爱护树木是不够,更应该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接着我乘热打铁抛出话题:说一说你是怎样爱护树木的,你能给你喜爱的树木设计一个标语吗?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同桌交流、设计标语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并且要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
        总之,新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遵循审美规律,对文本深入地研究解读,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采取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巧妙引导学生发现美、品味美、创造美,让他们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样语文课堂上得轻松、生动、有趣,才会焕发出活力,真正成为一个琳琅满目的美丽世界,随时才能奏出美的旋律;才能切实引导学生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