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及其路径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8期   作者:黄军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制造业发展迅速。
        上海大学  上海  20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业是建设工业强国的重要依托,是提升科技与产业创新能力的主战场,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产业基石。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如何改变我国制造业利润微薄、产业低端等发展困境,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突破的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自主创新驱动发展
        引言
        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大体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总和,但在创新能力、质量效益、资源利用效率及绿色发展等体现制造业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指标方面,与领先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当前,亟需从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和深层次原因入手,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战略转变。
        1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难点
        1.1制造业高速发展惯性思维依然存在,转型发展认识和理性预期准备不足
        制造企业作为微观主体,其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从重数量规模的相对低质量发展范式向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范式转变,转变过程难免受到过去高速发展路径的制约。由于出口受阻和资源约束刚性化,高速发展中形成的庞大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产能开工不足矛盾突出,转型发展中新旧动能转换困难重重,短期因素的不利影响难以克服,制造企业尤其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加上一些企业经营者的惯性观念和行为依赖,理性认知的局限性,从而对未来发展形势具有非理性消极的预判,影响了其投资决策和创新活动,对于转型发展没有做好充分的理性预期研判和高级要素禀赋运筹的准备。而我国部分地方政府部门面对全球疫情蔓延的不确定性以及全球经济衰退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面对地方财政压力和环境压力,对经济发展具备的长期向好因素把握不准,对未来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理性预期不足,利益驱动下高速发展的产业政策未能及时调整,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以及转型发展支持举措不及时、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创新、投资和生产消费等。为此要做好认知转型的必然性和理性预期研判准备,正确认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发展趋势,积极树立新发展思路和理念。
        1.2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承载压力大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总体呈下降趋势,然而横向比较仍有较大差距。2018年,我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1.0帕焦/亿美元,分别为美国和法国的2倍、日本的2.5倍、德国的3.3倍。另据生态环境部对33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情况的监测,2018年达标城市占比为35.8%。优良天数比例为79.3%,其中京津冀优良天数比仅为50.5%,长三角地区为74.1%,汾渭平原为54.3%。


        1.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对加快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制约
        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包括计量、标准、认证和检验检测四项宏观质量管理能力不足,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才刚刚接近1%,被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只相当于美国能力的53%;制造业产业层面的共性基础能力,包括关键基础原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的提供能力,就是所谓的“工业四基”供给能力不足,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核心元器件与原材料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对外依存度高达80%;作为制造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装备制造业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多处于中低端产品领域,高精密加工能力不足、软硬件一致性差、各功能系统不协调等问题突出,而中高端成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80%以上的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以及40%的数控机床产品都依赖进口,电子信息加工设备、高速列车刹车系统和高端自动控制系统等几乎由外国企业垄断,一些关键设备或工作母机、高端医疗设备、高端精密仪器也主要依靠进口;世界一流大学短缺,按照科技贡献度排名,我国顶尖大学清华大学仅排名600名,职业教育得不到整个社会重视,创新创业人才供给不足等,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
        2.1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引领、协调成为内在要求、绿色成为必要条件、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本质要求的发展特性,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体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通过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技术标准、节能环保性能,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增强我国制造业价值创造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伴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经济发展的动力必须由要素规驱动向技术进步和创新转变。消费者的需求更多地向符合审美、品位独特、绿色、个性化等精神体验层面等“软需求”提升,迫切要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2.2深化高质量发展导向的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
        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让创新引领制造业升级成为新的常态,促进制造业与教育融合发展,着力破解转型升级的人才短板,将人才数量优势转化为人才质量优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以人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改革创新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落实职务发明激励政策。改革优化高校、科研机构的考核评价机制,消除短期化、明显不合理的考核评价办法。健全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项目组织实施机制,切实解决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加强面向制造强国建设的教育体制改革。精准对接制造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动态匹配的机制。加快创新型领军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
        2.3有效提升投资新动力
        一方面以市场空间开拓引导企业投资扩大。充分利用我国的体量优势,高度重视强大国内市场的“领先效应”,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领先市场”降低企业面临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数字转型发展要求的不适感,有效降低创新发展成本和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释放企业投资活力,推动消费提振与投资扩大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真正形成以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供给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另一方面,从瓶颈、短板、问题出发带动多元投资。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进一步发挥好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服务、规范、监管方面的作用,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明确市场导向,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增强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和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市场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协作,引导各方投资上游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
        结语
        综上所述,大力弘扬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的工匠精神,打通技能人才职业技术资格晋升通道,形成全社会尊重制造业从业者和重视人才的文化,通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和进一步优化行业收入分配结构,切实增强实体经济的成就感、获得感,让更多有志青年投入实体经济创新创业的大军。
        参考文献:
        [1]赵昌文等,新工业革命的中国战略[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8.
        [2]苗圩,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求是,2018(6).
        [3]赵昌文、许召元、朱鸿鸣,工业化后期的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