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角下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8期   作者:刘毅
[导读] 摘要: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对金融行业发展模式带来颠覆性冲击,丰富了金融业的内涵,催生了一系列新的金融机构和新兴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金融行业格局的变化。
        湖南泸溪农商银行屈原路支行  416100
        摘要: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对金融行业发展模式带来颠覆性冲击,丰富了金融业的内涵,催生了一系列新的金融机构和新兴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金融行业格局的变化。市场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从而对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在大数据视角下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然后探讨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能够适应当下经济环境的人才培养对策,为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视角;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
        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金融业也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很多传统的金融岗位引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对金融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改变和提升,急需大量既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在原有职业教育体系下形成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人才培养各方主体(如高职院校及内部院系、金融企业、地方政府等)在沟通和协作方面也存在障碍,还没有形成合力,影响了教育教学中的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为了更好地顺应金融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调整专业定位,构建协同式人才培养模式,向培养有广泛适用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方向发展。
        1概述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大数据技术应用的代表,通过云计算、移动支付等信息技术支撑,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互联网+”应用到各行各业,例如银行、证券、保险、医疗、教育、信息、文化、房地产等,都表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渗透力。互联网金融从宏观上讲是互联网企业与金融企业的融合,实际上是围绕投融资关系形成的一系列企业的组合。它能够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逐步融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高效率地提供金融资源,摆脱对外部金融资本的依赖。
        2大数据视角下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大数据视角发展背景之下,智能投顾和智能客服领域广泛应用了大数据、区块链等高新技术。智能投顾是指对客户的财务基本情况、风险承受能力与风险偏好、理财需求进行前期的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客户的账户采用算法进行管理,实现客户资产的自动化管理,帮助客户将理财流程进一步简化。在智能客服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智能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应用,传统的客户服务转化为智能服务,尤其是电话客服和在线客服。智能客服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进行人工的金融服务的成本和劳务费用。并且在银行系统中,自助型的服务系统也被广泛使用,自助银行不需要银行职员帮助、顾客通过电子计算机设备实现自我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在大数据视角背景下,大数据正快速融入到金融行业的方方面面,这对未来金融行业人才变化将会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从现在的行业现状来看,传统的金融行业已经受到挑战,传统基础金融行业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所以在此时代背景之下,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必须与现代大数据技术进行融合,提升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在金融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3大数据视角下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3.1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促进应用型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水平提升
        在传统的金融学课程中,货币信用规律和银行的信贷理论是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知识体系中往往更为重视宏观经济社会金融层面分析,对于金融问题的解决并没有更多的介绍,但是在实际的金融产业中,更多的是利用已有的金融规律对实际的金融问题进行解决,提升金融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和客户理财体验,进而帮助企业提升企业效益,所以对金融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课程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在金融机构中相关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以便于在之后的应用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更高效的提升。
        3.2校企协同培养产业升级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互联网金融人才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校企合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共同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校企协同程度决定着协同效果,即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开展市场调研与预测分析活动,也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在职培训等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各项实践活动,突出了对学生非智力能力的素质培养,提升学生“五大意识”,即服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学习意识。在实践教学中,加大职业素养的培养改革力度,引导学生对本专业和个人的科学认知,树立正确的市场定位,成为市场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方式,以协同理念为指导,寻找互利共赢的利益平衡点。
        3.3加强师资培训,培养复合型教师
        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除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了解互联网金融学科前沿动态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实践成果,并熟悉市场环境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加强师资培训,高校可以选派教师去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访学和交流合作,还可以为金融专业教师去互联网金融类企业或者金融科技公司锻炼创造条件,以了解最新行业动态,吸收最新行业知识,切实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使教师在教学中更有的放矢。
        3.4关注市场需求,培养基础能力
        第一,调整教育目标。金融专业教师应当实现自身教学观念由旧向新的转变,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其金融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当作教学首重。例如,教师可致力于构建金融专业学习、学科探究、实践学习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以市场前沿理论、金融行业研究、金融理论实务为导向的金融专业教学活动,指引学生在专业知识研究中,逐步深化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认知,促使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得到有序化培养。第二,革新教学体系。专业教师在教授学生金融新知的同时,也要推动课程体系的微观化发展,设置诸如金融工程学、金融创新学、金融风险学以及金融效率学等微观金融课程。同时,教师还要依据国内外金融实践、金融理论教学的先进经验,强化信息技术、法律法规、专业英语以及数学计算等知识的教学渗透,推动金融教学的横向延伸,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深化他们的职业认知,促使其专业综合能力得到充分有效地提升。第三,了解岗位需求。高校人才培养不能与社会脱轨,应基于岗位需求培养金融专业学生,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关于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从岗位需求制订开课计划与教学内容。
        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改革并非朝夕之事,教师应当时刻牢记自身育人使命,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需求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不断延伸和探索专业教学改革方法,创设实效性、趣味性兼备的课堂环境,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结合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一些重大金融事例,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玮.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时代教育,2019(15):113.
        [2]吴文文.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研究[J].纳税,2019(36):26.
        [3]朱友强.“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与应对思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23-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