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香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界牌镇中心幼儿园224500
摘要:新时代要求培养素质型人才,并以促进人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审美教育中,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提高其音乐素质。为了提高儿童的音乐素质,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尤为重要。幼儿园的老师必须在生活中寻找有节奏的声音,采用多种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锻炼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并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和创造力。
关键词:节奏;游戏互动;音乐教育
德国当代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活力的源泉。”幼儿园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节奏来进行音乐教育,提高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学前教育要重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使单调、枯燥的教学活动充满乐趣。音乐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教学内容。它满足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以及幼儿发展的需求。为此,教师应注重音乐元素在教学中的渗透,并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促进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幼儿能够充分感受到音乐学习的趣味性所在,从而为实现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1.寻找生活中的节奏声音
音乐源于生活,教师应尝试使用生活的音乐元素来训练孩子的节奏感。师生共同努力寻找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声音,将之进行提炼并用于音乐教学中,用来培养孩子的节奏感。例如:引导孩子留心观察自己的妈妈在厨房做饭时厨房里发出来的各种声音。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系列与厨房有关的声音,构成厨房“交响曲”:烹饪的声音,自来水的声音,切菜的声音,煮粥时炉盖的声音等,并引导孩子模仿妈妈洗菜,切菜,炒菜等动作,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的形式感受这些声音的存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组织孩子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放一些娃娃玩具供孩子玩耍,并将这些娃娃玩具视为孩子 ,而自己则扮演妈妈的角色在厨房劳作,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厨房中存在的各种声音,这样幼儿的节奏感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2.寻找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挖掘生活中的小型乐器,使用周围的物体和废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并体验创造的乐趣;为了丰富儿童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在周围生活存在的声音中找到一些“乐器”,例如玻璃瓶,牙杯,碗,勺子,筷子,罐等,并鼓励孩子用这些“乐器”制作美妙的音乐。各式各样的“乐器”可供孩子自由选择。或是给孩子播放歌曲,让孩子进行音乐伴奏活动。当伴奏歌曲“Jingle Bells”时,孩子们用勺子敲打碗,有的用两罐敲打,有的用筷子敲打玻璃杯,有的用筷子敲打凳子……“小音乐家们”自由操作自己的乐器,摇头晃脑,从中发现音乐学习的乐趣。在音乐教学中,将一些无聊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乐器演奏实践中,以丰富音乐活动的内容,增强儿童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并改善儿童对音乐图像以及音乐知识单调的认识,使儿童的音乐体验变得丰富起来,音乐理解能力也能逐步提升。
3.语言交流中的“乐趣”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视觉语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孩子的活动情绪来设置一些悬念,使孩子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产生兴趣。通常悬念以一个问题和一个答案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教师可以给孩子提出问题:孩子们,想一想,什么样动物的鼻子很长?(答案:大象鼻子长而长);提问:什么昆虫,屁股后面像灯笼? (答案:萤火虫的屁股后面像灯笼)。然后,孩子成为“问题”的主题,然后其他孩子成为“答案”的“信息来源”,以增加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在问答活动中,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被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他们对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感受,理解和表现。
4.使用集体游戏体验与同伴进行有节奏的互动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完成的游戏活动。游戏活动的设置可以将枯燥的音乐教学内容与游戏融合起来,让儿童在游戏的玩乐中学习音乐、唱歌、跳舞或是欣赏音乐。例如,在开展以“节奏的传播”为主题的音乐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歌曲“Jingle Bells”为载体开展活动,让孩子探索如何利用节奏感的声音来展现整首歌曲的节奏。在第一堂课中,让孩子们探索身体的哪些部位可用来表示跳动节奏?老师引导孩子使用各种方法(例如:拍肩膀,踩脚,拍手,两手叉腰等等),老师指导孩子尝试练习并从中感知有节奏的“叮当铃”音乐。然后,老师将重点放在引导孩子根据节拍使用物体(发光球)进行传递活动,并在传递过程中使用有节奏的动作来表达音乐的节奏。例如:孩子盘腿坐成一圈,发光球放在前面的地面上,孩子遵循规定的动作打节拍。这种形式的活动需要较强的节奏感和整体协调感,是锻炼孩子节奏感的有力武器。
5.创新游戏教学内容
幼儿时期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利用游戏变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幼儿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游戏化教学除了讲故事,还要融入身体节奏动作、舞蹈等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能力,利用音乐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幼儿身体的协调性,让认知能力有限的幼儿理解大意,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通过动作加深幼儿的记忆。幼儿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
的过程,刚入状态的幼儿无法保持集中注意力,很难在一件事情上保持较长的耐心,教师在课堂中要时常变换讲课方式,例如:角色互换,让幼儿也尝试做老师的感受,幼儿在互动中更容易激发课堂的活跃,让走神的幼儿能保持课堂的积极性,趣味课堂这对提高幼儿的精神境界和感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6.创设良好的游戏活动情境
良好的游戏活动情境可以给幼儿提供音乐学习的良好氛围和空间,可以锻炼幼儿实际动手能力,还能提升他们自控能力,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提高他们的音乐倾听能力和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基于此,在开展音乐脚下活动时,教师要创造良好的音乐活动情境,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根据幼儿的发育特点,他们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要结合他们实际的年龄特征,选择最佳的音乐互动游戏化的素材,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情感,使幼儿通过音乐学习能够产生身心倍感愉悦的心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整合现有音乐资源,融入游戏化教学理念,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比如在进行《小白兔和大黑熊》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虚拟的森林场景,然后邀请两位性别不同的小朋友扮演小白兔和大黑熊,然后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跳动,真正让
他们融入教学氛围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爱玩、爱动的心理特点,增加快乐的元素,提升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的效率。
7.让孩子通过声音和图片的转换来想象快乐
音乐并非局限于声音这一种表达方式,它同样可以以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在音乐欣赏《田园交响曲》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声音到图片的转换”的方法:首先不要急于告诉孩子欣赏的主题,而是播放录音让孩子闭上眼睛想象,然后让他们聆听并“绘画音乐”。即让孩子把想到的东西画出来。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因为自由的想象力是基于对音乐和情感体验的感知而产生的。声音和图片的转换不仅提高了儿童的音乐敏感性,还使他们的自由创造力得到了发挥。借助画笔的翅膀飞翔,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魔力。
简而言之,在学前教育中,学前教师应注意音乐元素的渗透,科学地利用音乐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儿童内在的音乐潜能。同时,幼儿园教师应通过各种音乐活动调动儿童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感受到音乐元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吴巍莹.幼儿园“韵律活动”概念的历史发展与精确化[J.学前教育研究,2011 (02).
[2]刘丹.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2(05).
[3]李晓静.浅谈幼儿园音乐活动充满趣味性的实施方法[J].才智,2019(3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