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玲玲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石板镇天旺片幼儿园区
摘要:什么是幼儿教育?简要一句则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指南》指出:“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阶段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将会伴随幼儿一生使得幼儿终身受益。习惯不是天生就形成,而是通过后天不断的重复与自我管理意识上,才能逐步形成。那么在幼儿阶段教育上,正是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塑造的最佳时期,幼师应该提高自我教育站位,增强自我责任意识,能够积极贯彻《指南》的教育方针,最大化开发与探索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多元化方法,从而才能为幼儿未来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良好行为习惯;方法研究
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可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深远意义性。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质量,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调动性,能够真正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性和提高幼儿对自我管理行为的自觉意识,这样将会最大化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幼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教育站位,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幼儿观,能够真正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对于幼儿未来发展的意义性,进而真正贯彻“幼本定位”的教育思想,从幼儿认知特点和参与兴趣上,真正提出符合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感悟基础上,谈论自己的教学看法,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参考性价值。
一、建立家庭教育科学育人观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形成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以及反复性的教育工程,单凭幼师的个人能力是难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层面上,家庭与幼儿园是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双主体,家庭教育占据关键的教育地位,假设家庭教育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那么必然容易造成幼儿形成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养成上,家庭具有不可或缺的教育地位,幼师应该正视家庭教育教育的影响力,提高双方的双边互动性,这样才能推动家长教育成为幼儿园良好行为教育的补充与延伸,使得幼儿在幼儿园习得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在家庭环境中有很好的实践空间,同时家长群体也能扮演好一个家庭教师,即对孩子有耐心,科学引导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自己生活的自理能力,也能够形成不溺爱、不放纵、不暴力的科学育人理念,真正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提供适宜的土壤,有效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可持续形成。鉴于此,幼师应该通过家长会、专访、普访、亲子活动的沟通渠道上,积极与家长群体展开有效沟通,正确普及与传播关于幼儿园的教育思路、科学育人经验及方法、幼儿行为心理学等等,最大化促进幼儿家长能够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建立现代化科学教育理念,从而在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合力上,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开展激励性、赏识性教育评价
每一个幼儿都有独特的优势,都有值得去大力夸赞的地方,所以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过程中,不能因为个别幼儿没有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就直接否定幼儿,这样将会激起幼儿更多负面化情绪,即不利于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改正,也将会带坏其他的幼儿行为习惯。幼师应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上,了解不同幼儿的性格特点,根据幼儿渴望获得幼师的鼓励、赞美、肯定的心理需要,积极鼓励幼儿自身存在的闪光点,这样幼儿将会更加愿意在幼师面前表现自己,也将利于幼师更好地引导幼儿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例如,明明小朋友每一次吃饭过程中都不挑食,而且能够按照幼师教给自己的进餐礼仪有意识的去完成与遵守,于是我通过在其他幼儿面前极大的夸赞明明小朋友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明明小朋友有了更加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也能够起到带动其他小朋友的模仿与跟风,最后也在幼师的鼓励与肯定中,推动全体幼儿逐步形成优良的行为习惯。
再如,折纸活动中,瑞瑞小朋友能根据图示将小房子折出来,并且添画窗户、烟囱等,我看到了,立即表扬他,并请他来做“小老师”帮助同组的孩子。这样帮助小朋友改变对瑞瑞的偏见,发现他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慢慢地让他融入到同伴中去。在这样互动的活动中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上,幼师应该落实“同理心”原则,不断换位思考中发现不同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与闪光点,能够根据不同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参与兴趣上,给予幼儿自我行为执行中的正向反馈,使得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进入良性循环,从而在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多用正面强化。从某一“闪光点”的行为出现,带动整体行为的改善。
三、重视生活环节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1.以身作则,树立幼师良好形象
在幼儿心中幼师地位是最高的,也是幼儿最为崇拜的对象,这在幼儿天性爱模仿别人肢体动作的学习特征上,幼师则是幼儿主要模仿对方,所以,幼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无论是对幼儿、对其他同事、对家长,都要注意自我谈吐文明,这样幼儿才能看到心里,记在自己的行为中,这样将会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起到积极性推动作用。例如,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幼师看到地面上有垃圾,那么应该及时捡起来丢到垃圾桶,这样幼儿将会跟风幼师的行为,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再如,在幼儿日常活动中,常常会发生玩具乱丢、乱放的不良行为习惯,那么幼师需要起到带头作用,积极将玩具放到原来的位置,然后告诉幼儿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样言传身教的教育过程中,将会大大由于传统的理论说教,也更加利于幼儿理解与学习。所以幼师应该清晰认识到自己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师风,加强自我不良行为习惯的管理,这样将会大大提高幼师指导教育的说服力,也将成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向心力。
2.加强良好行为儿歌、顺口溜的渗透
儿歌、顺口溜是幼儿学习与背诵的主要教育途径之一,那么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上幼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参与兴趣,大力加强儿歌、顺口溜的创编,使得幼儿在学习儿歌、顺口溜的过程中,加强幼儿对各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正确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质量的目的。例如,《讲卫生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常洗澡来常换衣。你拍二,我拍二,每天都要带手绢。你拍三,我拍三,不要随地乱涂痰。你拍四,我拍四,打死苍蝇和蚊子。你拍五,我拍五,消灭臭虫和老鼠。你拍六,我拍六,大搞卫生齐动手。你拍七,我拍七,千万别吃烂东西。你拍八,我拍八,每天洗脸又刷牙。你拍九,我拍九,饭前便后要洗手。你拍十,我拍十,公共卫生要保持。再如,讲文明、懂礼貌的顺口溜,“您好”不离口“请”字放前头“对不起”时时有“谢谢”跟后头“再见”送客走。在幼儿学习儿歌及顺口溜过程中,将会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能够为幼儿创建一个快乐学习的教育环境,使得幼儿能够在愉快地听、主动地说过程中,建立积极地学习态度和唤醒幼儿积极的行为。这样将会优于传统刻板化课堂教学,强制性灌注给孩子。所以幼师应该根据幼儿生活不同的场景,积极创编不同的幼儿,促使在幼儿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觉性的行为,强化自我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正如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师应该将良好行为习惯贯穿到幼儿一日园内活动中,从而最大化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健康化形成。
参考文献:
[1]陈萍.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刍议[N]. 江苏教育报,2018-11-28(003).
[2]张根.视障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4):78+5.
[3]王旭霞.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N]. 发展导报,2018-03-3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