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培养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未来教育家》2020年 第12期   作者:王 旭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道德法治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山东省齐河县第四实验小学  251100
       摘要:合作意识是指学生在遇到学习中的难题时,能够积极主动的寻求他人的帮助,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来探究出问题的答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道德法治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合作意识;培养;

       前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与我们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顺利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展开合作,让学生在互相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激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为此,教师就要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弱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权,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合作探究,通过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促使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也能够将知识掌握的更加透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更加完善的思想道德观与法治观念。本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重视学生差异,科学划分合作小组
       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在开展合作探究任务,进行小组划分时,首先要意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小组划分。每个学生由于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对知识接受的较快,有些学生对知识接受的比较慢。教师设置的小组,要保证每个小组能力均衡,既有学习优异的,也有学习困难的,以此来达到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目的。为此,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将班级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最后依据每个层次的学生人数,进行科学合理的配比,确保小组合作产生更好的效果。例如,教师按照A/B/C的层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与划分,A组为学习成绩优异,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B组为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稍弱于A组的学生,C组则为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将全班学生都进行不同层次划分后,教师按比例分配每个小组A/B/C层次的人数,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与优势特长,对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在讨论过程中进行充分的头脑风暴,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能在有效的合作讨论中得到更好的培养。
       二、巧设合作任务,激发合作兴趣
       小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社会认知经历,教师在设置小组合作任务时,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计的任务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此来达到有效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教学目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涉及到许多生活实际内容,教师设计的小组探讨任务就要达到以下三点要求。首先,任务必须紧密贴合教材内容,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掌握知识重点,明确学习目标。其次,任务必须与实际生活相关,能够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认识到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性。


最后,任务必须挑选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挑选的问题与任务要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对任务展开合作探究。例如,在学习《上学路上》时,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假设我们去上学,赶上红灯,就快要迟到了,我们是有可能迟到但是坚持等绿灯,还是为了不迟到而闯红灯呢?请每个小组对此进行讨论。通过这种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话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合作讨论的效果也更好。
       三、引入竞争机制,培养竞争意识
       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通常来说都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都是未来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社交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为了塑造学生的思想观和法治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合理的竞赛活动对于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小组间的竞争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挫折教育。例如,在学习《干点家务活》时,教师就可以以你知道的家务劳动为题,请各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将自己指导的家务劳动记录下来,最后每个小组将自己列举出来的家务劳动进行展示,说的最多最准确的小组为获胜组。通过这种竞争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促进学生竞争意识的发展。
       四、开展合作实践,培养实践能力
       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的教育思维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还应当将合作学习的模式延伸至课堂外,开展合作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有许多适合进行课外实践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教材内容,有效开展课外实践,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完《我爱家乡的山和水》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实践活动,搜集家乡的资料。在实践活动中,每个小组自行推选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可以是网上搜集资料,也可以是在父母的带领下,前往家乡的各种景点参观,以不同的形式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践能力与知识视野都得到来更好的发展。
       结语:
       合作意识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社交能力之一,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喜好的合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合作积极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激发自身的合作意识,促进自身合作能力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志洁.关注德育成长,密切家校合作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浅谈[J].家长(中、下旬刊),2020,(11):31,33.
       [2]张卫.小组合作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思考[J].读与写,2020,17(3):21.
       [3]姜涛.核心素养下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文渊(小学版),2019,(6):5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