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一个弱国子民的民族自卑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1年2月   作者:郭明轩
[导读] 为了探索救国良方,鲁迅前往日本留学。从东京到仙台,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写下了散文《藤叶先生》,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个弱国子民的民族自卑。

湖北省咸丰县小村乡民族初级中学    郭明轩   445613

摘要:为了探索救国良方,鲁迅前往日本留学。从东京到仙台,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写下了散文《藤叶先生》,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个弱国子民的民族自卑。
关键词:《藤野先生》、弱国子民、民族自卑
        鲁迅是深刻的,这一点没有任何一个人怀疑。他揭出中国人的伤疤,以引起疗效的注意;他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以唤起革命者的思考。读鲁迅的文章,我们常常反省自己,思考我们的社会,思考我们的民族,他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清朝末年中国社会最根本的社会问题,乃至于现在,它也是一面镜子,将中国人,将我们的民族放进去照一照,有利于社会的文明,民族的进步。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同时也是平民的。读他的文章,我们读出了平民意识。也许是他太伟大了,我们往往忽视了他的平民意识。正是基于这一点,他的作品才显得血肉丰满,充满了人性,体现出一种特有的人文情怀。
        1899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路铁路学堂,开始接触西方现代文明。1902年,21岁的鲁迅赴日留学,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这段时间,清朝生命最后的十几年,社会极端落后,极端黑暗。作为一个弱国子民,来到西学渐浓,国富民强的日本,反观自己国家的落后,民族的愚昧,加上日本人的歧视,一个有着民族自尊的人,此情此景,都会生出深深的自卑。《藤野先生》就是一个弱国子民的民族自卑。
        文章一开始,鲁迅就写了东京见闻。清国留学生上野赏樱花,作者抓住那群辫子同胞,用极尽揶揄之笔,写出了他们的丑态。春天是美丽的,樱花是迷人的,两相对比中国人确实丑陋至极。男人拖辫子,中国独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这群学生却把它当着国粹拿到这里炫耀,即使也感到不伦不类,也不忍剪掉,简直是抱残守缺。有一个假设,当年鲁迅也拖着辫子,那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可是让我们失望了,到日本的第二年,他就剪掉了辫子。不过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长衫是鲁迅标准式的服装,他并没有西装革履,他只是厌恶那让人耻笑的辫子。此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奄奄一息,留日学生是去寻求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不过却有人不务正业,拖着辫子学跳舞,群魔狂舞,丑态百出,只要是有点民族自尊的人,谁还愿意和他们为伍?也难怪鲁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对于辫子,对于自己的同胞,鲁迅是自卑的。
        鲁迅接着就写了从东京到仙台的沿途见闻,别的只字未提,只提到了“日暮里”“水户”,却也是别有深意的。“日暮里”,日薄西山,日暮穷途,自己的国家受尽欺凌,飘摇欲坠,达官显宦却还在醉生梦死。鲁迅触景生情,悲莫悲兮。水户,是明朝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想到此,我想鲁迅的感情是复杂的,有敬仰,有同情,怕是更有同感。身在异国他乡,鲁迅内心深处涌出的定然是无限的伤感,内心深处的民族自卑。鲁迅哀朱舜水的不幸,哀国之不幸。



        正是基于弱国子民的民族自卑,鲁迅初到仙台对于仙台人的优待,是持怀疑态度的,怀疑“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这里是“罢”而不是“吧”,是一种失落,一种自卑,一种弱国子民的民族自卑。
        结识藤野先生,鲁迅感受到的是真诚的关爱,是友好的态度,是他没有民族偏见。“我常常想: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只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名字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对于藤野先生,鲁迅是感激的,敬仰的,主要原因还是他没有民族偏见。但即使是这样的人,鲁迅也有为难的时候,事情是藤野先生为他修改讲义,我们来看看他的叙述,“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除了对先生的感激之外,还有吃惊,为何?先生对他关怀备至,一个从弱国来的学生,更感到不可理解。这是不是一个弱国子民的民族自卑?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自卑的心是非常敏感的。“但他也偶有使我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女人裹脚,也是中国的国粹,国人引以为豪,凡是有现代观念的人都知道这是对女性身体的摧残,也是令人难以启齿的,偏偏藤野先生问到了这件事,对于鲁迅,答也难,不答也难,谁愿意把家丑示人呢。
        在仙台也受到了藤野的关爱,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确实令鲁迅高兴,先前心里的阴影都拂去了。突然间,这里却是他的伤心地,他顿时心生去意。一件事情是日本学生对他成绩的质疑,鲁迅的情绪又跌到了低谷,“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自尊的心也是脆弱的,面对日本学生的羞辱,鲁迅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愤怒。“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件事是“电影事件”,同胞的麻木不仁,令鲁迅扼腕,也是他在作品中极力批判的看客行为,身在日本,鲁迅“有幸”目睹了这一幕,他作何感慨?当然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日本“爱国青年”欢呼,“‘万岁!'他们都拍张欢呼起来”,鲁迅的民族自尊受到了彻底的伤害,无法愈合的伤害,于是他很决然地要离开这个伤心地,也促使他弃医从文,去医治国人心灵,那般麻木的心灵。
        这就是鲁迅在日本的遭遇,是他的心路历程,一个弱国子民的民族自卑。批评《藤野先生》,都说文章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感情,不过我们更相信这是一个弱国子民的民族自卑。注意,这里不是鲁迅个人的自卑,而是一种民族自卑,它的深度是前者不能比拟的,恰恰也是这篇文章最感人的地方,最令人深思的地方。与其他表现民族自卑的文章不同的是,鲁迅的民族自卑,饱含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情怀。这给我们更多的启示,读鲁迅,除了读出他的伟大,更要读出他的平民意识,人文情怀,一个普通人的情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