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第一学段古诗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1年2月   作者:李秀娟
[导读]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小学第一学段古诗教学通过“搭建语言训练场”和“渗透关联思维”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通过“创设情境”和“展开想象”让《课标》要求落地;通过“立足课后习题”让语文要素落地。利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提升古诗教学的实效性。

北京市昌平区第五学校   李秀娟 10000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小学第一学段古诗教学通过“搭建语言训练场”和“渗透关联思维”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通过“创设情境”和“展开想象”让《课标》要求落地;通过“立足课后习题”让语文要素落地。利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提升古诗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古诗教学;策略;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要素
        部编版教材加大了古诗文的选篇占比,1到6年级,古诗文共选编129篇,占26%,其中古诗词有115首,比原有人教版增加了很多,增幅达80%左右。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毋庸置疑,国家越来越关注到对民族传统文化培养的重要性。
        第一学段共选编古诗26首,13首出现在课文当中,13首出现在日积月累当中。
        一、立足诗句,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
        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小学第一学段涉及更多的是第一、二方面。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诗句,让核心素养落地。
        (一)搭建语言训练场,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语言训练场,关注学生语言的生长与发展,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例如: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江南》这首诗,我出示一幅荷塘图,让学生按照指定的句式说一说“我看到了(  )的荷叶。”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等多种角度去说,“我看到了绿绿的荷叶。”“我看到了又大又圆的荷叶。”“我看到了茂密的荷叶。”“我看到了一个挨一个,大大的荷叶。”“我看到了像碧玉盘一样的荷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得越来越精彩。
        (二)渗透关联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所谓关联,是指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关联思维是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质和能力,是一个人成长所必需的核心素养。在古诗教学中立足诗句渗透关联思维,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策略。
        例如:教学部编版二上《登鹳雀楼》这首诗,我立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渗透关联思维:引导学生感受这里的“千里”表示很远,并在此基础上,关联到《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及现代生活中常用的“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二、立足诗句,让《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第一学段古诗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中可以以“情境”和“想象”为抓手,让《课标》要求落地。



        (一)以情境为抓手,让《课标》要求落地
        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第一学段古诗教学要起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此,第一学段的古诗教学,要以具有仿真性,互动性,趣味性的情境为抓手,让“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落地。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池上》了解“小娃撑小艇”的意思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的基础上,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都来当一当这个小娃,做一做撑小船的动作。双手攥住手中的竹竿,用力,左边一下,右边一下,左边一下,右边一下,就这样一下一下地撑,小船就向前走了。”在这样的情境中理解“撑”,诗句“小娃撑小艇”的意思就不言自破了。
        (二)以想象为抓手,让《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地
        想象就是根据眼前的内容在头脑中建立新形象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把眼前的抽象文字转化成头脑中的形象画面。
        例如:教学部编版一下《池上》这首诗,感受诗中小娃的调皮可爱时,这样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此刻你就是文中的小孩,偷偷离开家,撑着小船来到荷花塘,看到圆圆的、绿绿的荷叶,粉红粉红的荷花,散发着清香的大莲蓬,在水中游来游去的小鱼……展开丰富的想象,你会怎么玩呢?”这里立足诗句,引导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想象,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学生结合生活中自己在水边玩耍的情形展开想象,与诗中描绘的情境进行对接,一个个灵动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会摘一个大大的荷叶扣在头上当帽子。”“我会坐在船上,把小脚丫伸到水里踢水玩。”……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感受到诗中小孩的所作所为就跟生活中的自己一样,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诗中小娃调皮可爱的形象立现眼前。
        三、立足课后题,让语文要素落地
        部编版教材“双线组元”,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部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正式体现“双线组元”,一二年级语文要素主要在课后题中体现。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是第一学段必备的语文能力,贯穿整个第一学段。为此,第一学段古诗教学教师就要关注古诗朗读,通过指名读、范读、对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读落实语文要素。
        例如:在执教部编版二上《夜宿山寺》时,我通过这样几个步骤落实“朗读课文”的课后题。
        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按照停顿读,读出节奏美;
        3.点名读,感受楼高;
        4.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5.个性朗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6.配乐朗读。
        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引导学生感受楼之高,李白想象之丰富!
        第一学段古诗教学承载着为第二、三学段古诗教学奠基的任务,运用多种策略让核心素养落地,让《课标》要求落地,让语文素养落地是我们第一学段古诗教学的核心。古诗词教学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深入研究,以我们微博的力量为小学古诗词教学做出贡献,让小学古诗词教学之花开得更艳。
参考文献:
赵亚涛《关联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育》2017年,4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