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散文即我”理念,实现散文教学突破——以《一颗小桃树》为例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1年2月   作者:高颖
[导读] 散文是作者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通过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学体裁,一般的散文教学会围绕“感知形象”“把握情感”“赏析语言”等教学环节进行,这样就缺少了对散文本质的把握。就散文而言,无论写人还是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本质上说应该是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宁围初级中学  高颖    311200

        【设计突破】
        1.“散文即我”的教学理念。
        散文是作者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通过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学体裁,一般的散文教学会围绕“感知形象”“把握情感”“赏析语言”等教学环节进行,这样就缺少了对散文本质的把握。就散文而言,无论写人还是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本质上说应该是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散文即我”,我们要带领孩子读出散文背后的“我”,作者写作时常常会借助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等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情景的交融,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
        2.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这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略。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教师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从而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本班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每组6人的学习小组。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先确保学生们进行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是带着他们的疑惑、思考的成果展开的,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既解决学生的部分疑惑,又带给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方向。学生上台展示,其实是一个由输入到输出的过程,通过讲述给别人听和听别人讲述,再一次内化了所学知识。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文学作品,也符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给文章拟个小标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一棵小桃树》。请同学们阅读全文,划出描写小桃树的句子,并另拟一个带有你对这篇文章理解的题目。
        生1:我取的题目是“我的小桃树”,因为全文出现了好几次“我的小桃树”这五个字。
        师:这个同学看书很认真,发现了重复出现的短语。大家把笔拿起来,我们一起把文中出现的地方找出来。涉及的段落有哪些?第一段、第二段、第五段、第六段、第八段有两处、第九段、第十三段,一共是八处圈画好。其实这篇散文的原题就是《我的小桃树》,看来你读懂了作者的心。我们再来听听别的同学的题目。
        生2:可怜的小桃树。因为文中说它长得很委屈,而且大家都嫌弃它,所以我觉得它可怜。
        师:大家觉得合不合适?
        生:合适。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小桃树的形态特点,很细心。还有同学要分享吗?
        生3:我取的是“我的仙桃,我的梦”。因为是作者是把桃核埋在地下的,文章中说“桃核蓄着我的梦”,后来第六段又提到小桃树生长了,“我的梦是绿色的”,我想这也就是“我”的一种希望吧。老师之前教给我们“散文即我”,那么作者写小桃树,其实就是在写“我”。
        师:说得好不好?掌声送给这位同学。既结合了文本,又有自己的解读。作者字字写小桃树,其实句句写的都是“我”。
        二、小组合作,品析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接下去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段最打动你们的段落,抓住文字分析作者写得好在哪里?思考你们是怎么从小桃树里读出“我”来的?这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等下上台展示的时候,一个同学负责有感情地朗读,其余同学负责具体内容分析。一个小组展示结束以后,每个小组派代表用一句话点评他们的表现,并以十分制给出你们的评分。
        第一组上台展示。
        生1认真朗读第4段。
        生2:“它长得很委屈”,“委屈”这个词语写出了小桃树的不健康,包括后面的“弯了头”、“紧抱着身子”都表现了小桃树长得不健壮。“瘦瘦的”“黄黄的”是对小桃树身形和颜色的具体描写。“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写出了小桃树的脆弱。“大家都笑话它”,说明大家都不看好它。字里行间我们读出了作者对小桃树的同情。
        生3:“我竟将它忘却了”很符合一个孩子天真幼稚的性格。下文提到小桃树长在角落,说明小桃树生长环境的恶劣。“拱出一点嫩绿”这个“拱”字表现了小桃树的生机,一般我们写的话都会写“长”出一点嫩绿,所以这个字给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生4:“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这里的“执着”和“偏要”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小桃树能够开花结果的坚信,作者就像小桃树一样,来自山里的农村,一开始肯定不被人看好。但是作者并没有放弃奋斗和后文中小桃花坚强挺立一样。作者和小桃树其实是物我交融的。我们小组的发言到此结束。
        师:每组派一个代表点评并打分。
        组1:8分。朗读认真,分析也抓住了文本。朗读还可以再大声点,后面有点听不清楚。
        师:大家认为声音响和分析好哪个更重要?老师告诉大家,声音响更重要,若你的发言别的同学听都听不清,那怎么评判你的回答是否精彩呢?所以大家既然发言了,就一定要让所有同学都听见,好吗?
        组2:8分。1分扣在朗读缺少了点情感,1分扣在中间有一次停顿了。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有理有据,扣在哪里都解释得这么清楚。
        组3:7分。分析的同学发言不是很流畅,但是能想到物我交融真的很厉害。
        师:老师觉得大家的打分可以更爱憎分明一些,要敢于打10分,就冲着你某一点说得好我就慷慨给10分,当然你觉得不好也可以打低分。这个小组给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接下去的小组可以模仿,也可以有自己的创新。
        第二组上台展示。



        生1认真朗读第13段。
        生2:“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千百次”可见小桃树遭受的打击之多之深,一个“又”字写出了小桃树的顽强与倔强。“挣扎”更具画面感,让人仿佛可以见到小桃树与风雨抗争不服输的场景。“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天鹅是洁白无瑕的,是高贵优雅的,但是后来却“羽毛渐渐剥落”,变得“黑枯”了,颜色的对比让我们感同身受了小桃树的痛苦,表达了作者的怜爱之情。
        生3:我们还注意到了一个重复使用的字“却”,“我却不大相信”“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我的小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却长着”“却开得太白了”。这些“却”字不仅写出了作者对小桃树寄予的希望,还体现了作者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有着顽强不屈奋斗的精神。
        师:你们小组的回答同样惊艳,能够找到了文章中重复出现的“却”字并进行深入的解读。同学们自己在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借鉴这个小组的方法,关注重复出现的词语,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深意。
        生4:同样是颜色,我们还注意到了“嫩黄的”“嫩红的”这些都是很鲜艳的颜色,当作者看到树的顶端还有一个欲绽的花苞时,内心是很激动的。老师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颜色就写出了作者的欣喜。“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这句写出了小桃树坚强不屈的精神。“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指示灯”应该是指明方向的,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了作者希望。遭受打击的小桃树象征着遭受磨难的作者,小桃树就代表了作者。我们组的发言完了。
        师:解读出了小桃树的精神,小桃树就是作者的化身。
        组1:9分。朗读好,分析也不错。 
        师:建议不要用“好”“不错”这些简单概念化的词评价,要具体说出好在哪里。你再重新说一说。
        组1重新回答:朗读有重音,也有感情,抑扬顿挫。
        组2:8分。分析得很透彻,很深入。扣分主要在重复的话太多,显得啰嗦。
        师:同学们点评需要提优点也需要提缺点,有句话说得好,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组3:10分。瑕不掩瑜,朗读虽然有瑕疵,但是冲着解读我给10分。
        师:瑕不掩瑜,缺点掩盖不了优点。这个成语还可以表达一个事物本不完美,却因为缺憾和瑕疵而变得美好。
        三、补充材料,知人论世,体悟“散文即我”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理清了小桃树的成长历程,也明白了小桃树的成长历程其实就是作者的成长历程,同学提到“物我交融”这个词语很好地概括了我和小桃树之间的关系。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从小个头小,非常自卑,快8岁了,他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算得一塌糊涂,常常被人嘲笑。但是贾平凹非常倔强,热爱看书,喜欢写作,考上了一所三流的专科学校。他想在毕业之前完成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在校报上发表一篇文章,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他开始疯狂地写东西,写完后,就拿去给教写作的老师看,有得到赞许的,就投给校报。到后来,老师也不愿看了,他就埋下头来自己琢磨。然而,投给校报的稿件都如泥牛入海。但是他不服输,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本市的日报社投去几篇,结果他的文字竟然出现在了日报上。再后来,他的名字相继出现在了省内外的报刊上。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命运把他推向了另一种状态。他的父亲在文革中被定为胡宗南的特务,被开除回家,教了半辈子书的文化人,一下子回家当农民,而且还要经常受批斗,每次批斗都要被五花大绑,细麻勒进胳膊肉里,疼痛不堪,而年幼的平凹只有更加卖力地埋头劳动。
        本文写于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
        “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这保留着的预绽的花苞犹如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不正是作者的化身吗?虽然历经坎坷,却依然不屈不挠地奋斗,相信定会指引方向,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散文即我,作者明写小桃树,实写自己的成长历程,表现了自己倔强顽强、不屈服命运的性格特征。“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也正是这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才会最终成为中国著名作家,写出大量优秀的作品。贾平凹说:“性格为生命密码排列了定数,所以性格的发展就是整个命运的轨迹。”一篇小桃树展现的正是贾平凹的生命密码,走近散文我们也就走进了作家。
       四、深度探究,总结方法,掌握写作技巧
        师:贾平凹的这篇散文,字字写小桃树的经历,而句句表达的是作者自己的经历,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散文常见手法,就是通过对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品格和精神。我们再回读课文,思考托物言志的散文在写作方面带给我们哪些启发?
        生1:描写前要注意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表现“物”的特征。
        生2:可以用对比、反复、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来着力凸显物的最大特征,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3:每一句话写“物”的特点,但其实是字字关联人的性格,要充满对物的情感。
        生4:物与人不仅要形似,更重要的“神”一定要一致,要形神兼备。
        生5:可以有意反复某些关键的副词,比如又、却等来突出物的特点。
        师:同学们很有慧心,也很善于总结。学习托物言志的散文,阅读时一定要关注“物”的特点,找到“物”和作者精神的内在联系,体现“散文即我”散文中蕴含的“我”的强烈的主观情感与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希望同学们都能像作者的小桃树一样,无惧风雨,无问西东,只管风雨兼程,定有灿烂前程。下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