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先学后导”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1年2月   作者:张冬梅
[导读] 小学数学“先学后导”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为主,以导促学,学导相融,以期促使数学课堂的学习臻于和谐相融的境地,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浙江省瑞安市陶山镇中心小学 张冬梅

摘要:小学数学“先学后导”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为主,以导促学,学导相融,以期促使数学课堂的学习臻于和谐相融的境地,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先学后导  数学思维  数学素养
        一、“先学后导”的基本模式
       “先学后导”强调三步走,即先学:倡导先学后教,在“一探二学三生疑”的研究指导策略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助: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通过提问、补充、质疑、辩论等形式,实现同伴间的合作学习;后导:教师以导促学,把力用在关键处、重心处,引领学生去织网爬高,在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二、“先学后导”教学的具体策略
        经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先学后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只是在学生自主预学后,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辅助性引导和讲解。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1.先学,以学为主
        (1)课前先学
        预学是指在学习某件事之前进行自主学习准备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预学实质上就是课前自主学习。对于一节课的课堂内容偏多,而知识点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学达成一定认知的,可以选择课前自学的方式。但,课前预学它不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指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相关自学要求,学生带着思考题进行的任务自学。
        (2)课内先学
        一堂课的知识点不是特别多,而且学习内容不是特别难,可以在新课学习前放手让学生进行课内预学。
        ①设计课内预学单
        预学单对学习研究起着引领和指导作用,教师在设计预学单时要注意:一是问题必须围绕教学重、难点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自学能力;二是问题表述要简明扼要,让学生看得清、想得懂;三是问题排列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的逻辑顺序;四是问题表述要适当加上“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折一折”、“拼一拼”、“议一议”等探究提示语,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究方法,提高自学效率。
        ②组织学生预学
        指导学生预学是根据教师的预学单进行学习,使学生知道预学什么内容,怎么预学,应达到什么要求。学生预学时,可借助课本、网络、其他辅助材料等,由于我们学校条件限制,我们提供给的预学材料以课本为主。预学课本一般按三个步骤进行:一是初读教材,了解学习内容;二是结合预学单上的问题仔细阅读,寻找并思考问题的答案;三是重点阅读,确定问题答案。
        在学生预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如把重要的词、句勾画出来,把重要问题的思考及时记录在预学单上,把自学过程中的疑惑写下来等等。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有目的地、有重点地巡视,了解各层次学生的自学成果,并帮助自学有困难的学生,但教师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思考,更不能对学生的整体自学情况漠然视之。



        ③预学反馈
        预学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自学所得,形成小组意见。同时,教师要组织全班进行效果反馈。反馈时,一般先采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先汇报、学习能力较好的后补充、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评价小结,照顾全体学生,切忌将反馈变成优等生的一言堂。教师要组织其他学生认真聆听,积极思考,敢于评价,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后导,以导促学
        由于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等的限制,很多时候学生的自主学习显得很肤浅、零碎、模糊,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不深刻,有时候甚至受定式思维的误导而产生根深蒂固的错误认知,如学生认为“垂线就是向下的线”、“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等等。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预习状态,积极开展学情诊断,在知识难点、认知疑惑、认知偏差处等进行引导、疏导和指导,以便学生开展高效学习,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1)在知识难点处的“引导”
        小学生受自学能力的影响,对知识难点的自我突破是有限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点拨引导,组织学生探索分析、化难为易。
        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 学生通过课前预学,发现对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基本没有什么疑惑:
        但对钝角三角形钝角的一边上的高,大部分学生无从入手。
        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一边上的高历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在自学过程中,这一难点无法一个人克服的,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讨,而不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2)在认知疑惑处的“引导”
        课堂上不能漠视学生的预习结果,学生理解的则少讲,学生不懂的则着重讲。“从预习中你学到了什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通过交流,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如在《平行与垂直》这一课中,学生对“异面”的理解有疑惑,大部分学生对平行的理解停留在不相交,而对“在同一平面内”的理解不深刻。于是,此处可就需要老师的引导。
        (3)在认知偏差处的“疏导”
        如四年级《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笔算》一课,在已有的整数相加减以及一位小数相加减的经验基础上,通过预习学生对于简单的两位小数加、减两位小数的计算都会做了。但对整数与两位小数相加减的处理上,学生却有许多认知上的偏差,原因是受整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影响,有不少学生认为要用末尾对齐的方式来处理或者是整数部位对齐之后,小数部分直接抄下来;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加减,很多学生认为一定要末尾对齐,错误理解不少。
        根据这样上预习起点,教师可以迅速做出决策,应重点引导学生对小数相加、减算理的探讨,让学生思考探索在小数加、减小数时,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而不是末尾对齐。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学生把算式放在具体的情境里去思考,如:科技书每本7.26元,故事书每本6.4元,科技书比故事书贵多少元?7.26元-6.4元,列竖式,这样在情境里理解为什么7.26中2为什么需要与6.4中4对齐,而不是末尾对齐就一目了然了。如此在认知偏差之处的引导,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算理,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孜孜不倦地寻求数学教学中“学”与“导”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结合方式,让“学”与“导”有机融合、和谐生长,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就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促进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