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1年2月   作者:曹红爱
[导读] 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及性格特点,挖掘、设计内容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使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实现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曹红爱    255130

        1.引言
        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及性格特点,挖掘、设计内容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使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实现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一旦学生能够积极投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必然能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视野上的拓展,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突破原有思维定式,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有很大帮助。需要注意的是,指导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时,要控制好活动的难度,让学生既感到有挑战性,又不至于被难倒而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合作能力培养目标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通过对当前小学阶段教学内容的分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然而合作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是小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根本目标,当前社会是一个更强调团结协作的社会,如果一个人能发挥的作用只有1,那么两个人的有效合作,很容易发挥出1+1>3的效果。除此之外,培养合作精神,能帮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并使学生心中诞生“集体”这一概念。在集体概念的影响下,小学生在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自然而然将这一问题带入集体。而小学生天性活泼纯良,在看到同伴遇到难题时,也会自觉发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在集体的帮助下,学生们能够体会到合作解决棘手问题的成就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能让他们的综合素养实现进一步的提升,并使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强化,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3.1制定共同目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使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就要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从而引导小学生往同一个方向努力。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使每个人的方向一致,尽管每个人努力的过程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在最后融合到一处时,整个团队探索过程中的收获、凝聚起来的力量,将远远超过团队每个人力量的单纯相加。而这样的团队活动及结果,能大幅提升队伍中的每个人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目标的设定虽然要以一致性为前提,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直接向目标努力,对目标难度的设定在合理前提下要尽可能高一些,以使目标能够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潜力,目标的达成能够切实帮助团队每个成员的提升。对于难度稍大的目标,则可以启发团队中各人先分工,分别完成任务中的不同环节,最后将完成结果进行整合,共同向最终目标完成的方向前进。
        3.2构建和谐的合作情境
        构建和谐的合作情境是促进小学生之间实现合作、培养合作能力的重要措施。受思维及性格的影响,不是所有小学生在进入团队之后,都能马上进入合作状态,因此团队氛围或合作情境的构建,是帮助所有团队成员融入到团队中,从而在团队中完全发挥自身能力的前提,并最终实现高效合作。


除此之外,友善合作情境的构建还能帮助学生之间互相接纳彼此,对培养合作能力及互帮互助态度有最直接的影响。如果最后有效完成目标,会大幅强化团队成员对彼此之间的认同感。
        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中课本剧表演活动为例,在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不同学生会扮演不同角色,但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分工,指导学生根据课本剧排练活动安排导演及编剧。前者是为了优化课本剧的表演效果,后者则可为课本剧作剧情上的延伸,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这样的结构下,整个课本剧表演组成员之间务必要建立和谐的合作情境,以在排练过程中实现高效沟通,进一步优化课本剧的表演效果,培养学生彼此之间的认同感与合作能力。
        但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情绪相对不稳定,因此当活动任务没有完美完成时,极易产生沮丧、相互推脱等情绪,将责任归咎于某个表现不完美的个人,以获得自己内心的慰藉。因此,指导老师一旦发现任务没有顺利完成,应当帮助团队成员认识到:任务是否完成并不是最根本的目的,同学们在团队合作中收获了彼此的认同,也获得了其他人的信任,这些是比完成任务目标更重要的。通过这种教育,能够使学生之间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建立对他人的认可与赏识。这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3.3强调责任分担
        “能者多劳”原本是对肯为他人付出的人的鼓励,而现在有时候却被滥用于推卸责任,这显然与其本意背道而驰。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应极力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不能使“能者多劳”成为他人逃避责任的理由。在分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应明确小组各成员之间的责任,由教师帮助小组中各个成员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针对小组任务的具体要求,启发学生自发承担最适合自己的任务,并负起相应的责任。
        然而团队责任有轻有重,细化后的任务在难易度上也有所差别,因此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耗费的时间也会有所区别。此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学生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旁观他人努力的情况。此时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是一个团队,因而在考虑问题时应先站在团队的角度上,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团队任务的高效、保质保量完成。
        以“植树节探究”主题活动中的植树活动为例,在小组活动中,小学生个人是很难完成植树任务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因此,教师应指导小组成员做好分工,例如对流程中运送树苗、确定植树位置、挖坑、栽树、培土以及后续处理等一系列工作,指导一到两个组员进行,让各组员明确自己的具体责任。但运送树苗的组员在完成任务后不应使其束手站在一侧,应启发他帮助其他组员进行挖坑、栽树或培土的工作,而其他组员也可协助他在运输过程中保护树苗,在责任分担的同时实现组员之间的互帮互助。
        通过以上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生学会在力所能及时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又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对学生互帮互助精神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结语:要帮助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合作能力,指导教师首先要对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建立正确的认识,并明确合作能力培养的目的;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好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顺利作用于小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