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31期   作者:   李争
[导读] 体育走向生活这一社会现象,实质上是人们生活方式转型在层次上的跃迁和更替,它是受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产力方式、上层建筑、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所影响。
        李争
        湖南省株洲市长郡云龙实验学校     412000
        摘要:体育走向生活这一社会现象,实质上是人们生活方式转型在层次上的跃迁和更替,它是受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产力方式、上层建筑、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所影响。本文从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两个维度,对体育生活化这一社会现象进行阐释,旨在引导和推进大众体育生活进程,提高国民体质健身及生活的品质。
        关键词:体育生活化 体育生活方式 时代背景 文化阐释
        引言
        从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特别提出“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到2016年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会议讲话中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需求有着生存、享受和发展等不同层次的区别。在这种“需求层次”理论和规律下,社交需求的“需要”就自然地成为了一种社会存在。正如,马克思曾说过:“人是一种社会群体,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人的需要离不开社会及其历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体育中间生活化,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体育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亦能增强我们的意志品质。
        1体育文化的时代诉求
        体育与社会的融合,造就了体育生活化的实现。从建国初期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八九十年代的“终身体育”,再到每年8月8日的“全民健身日”。近年来,人们在社会各界对体育的提倡和措施下,已逐渐破除了根深蒂固的传统精神束缚和处世、处事的惯性特征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惰性,摒弃落后的封建观念和人文精神,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文化心理及“劳动即体育”的误解,树立了新的体育理念和价值观,运动锻炼意识逐渐逐渐强化。
        
        2体育文化的当代表征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拥有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的国民,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2016年,体育在国家战略层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相继颁布,体育成为健康中国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司马云杰先生的《文化社会学》一书中,根据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体分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群体生活三个系统。我们将体育生活化在当今社会下所呈现的表征也做了相应的分类:物质生活表征、精神生活表征和社会群体生活表征。
        3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承延续及创新
        3.1“天人合一”体育思想的传承
        中国“天人合一”体育思想的传承、延续以及创新是一个不断追求上进的过程。随着年代更迭,“天人合一”的体育思想在当下时代已经被赋予了独特角色,但其主流体育思想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学校体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学科建设,中学是少年儿童快速成长,长知识,发展智力的高速时期,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带来身体的健康和意志的增强,良好的身体也为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具有深远意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类的身体更是如此。它像一个小宇宙,随着日月的盈亏,节气的变换而变化,与大自然遥相呼应,此消彼长。古人认为,人与天地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的身体也会随着变化,所以只有顺应自然,与天地相和谐,身体才会健康。正所谓,体育运动与天人合一。


        3.1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传承
        
        从“周易”到“八卦”,从“太极”到“五禽戏”,从“导引术”到“八段锦”,中国人讲究的“天人合一”展现的淋漓尽致。其目标是修身、养性,其运动主张内外俱练、神形兼顾、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等平衡统一的原则。在练身方法上以模仿动物动作的功操为主。中国,其发展在受传统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影响的同时,文化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影响成份。导引术起源于在中原地带,处在黄河流域,揉合当时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并以传统哲学为底蕴,可谓博大精深。因此其文化背景是导引术形成和发展的必然。
        当下的中国,在“天人合一”式的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上,受古希腊的奥林匹克文化和古印度的瑜伽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在生活中的体育健身方式与理念,存在着多样性的特点。这些古人留下的体育文化,已经超越了地区与国界,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体育生活化的加速剂。
        教育发展同社会进步,政治文化发展一样,需要吸纳国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学校体育事业只有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只要做到全面,有序推进就能使学校体育有效发展,学生素质就会提高。
        
        4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路径
        4.1创建和谐的体育文化环境
        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类场馆体育设施,抓好校园的体育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和维护保护工作。开辟体育文化宣传和创作工作——如:年教育部七个重点扶持项目(足球、武术、田径、游泳、篮球、排球和体操)的出台和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体育成为部分省市升学考试的必考项目等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健康中国2030等,大力开辟体育宣传阵地。
        4.2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如日中天的信息时代下,在校园引入体育赛事和体育综艺节目。如:在体育文化艺术节中加入《奔跑吧,少年!》《校园NBA》《智勇大冲关》《校园微型马拉松》等新型体育赛事。开创新型体育社团,如:极限飞盘,跃动乒乓等。从而引导学校体育在新时代,坚定目标、加快步伐,有计划的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深深地触发了大众的热情。每日晨练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大地呈现出一种健康向上、全民健身的快乐画面。近年来跑步赛事火爆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参赛名额一号难求;越来越多的人在手机上安装运动软件,运动之后比比谁的步数多、消耗的卡路里大;在朋友圈晒健身美图成为时尚。以上种种社会现象表明,人们在运动健身意识逐渐增强的条件下,体育正逐渐走进人生活的各方面。
        4.3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制度建设
        要严格制定校园体育制度,落实体育课、体育夏令营、体育传统学校的项目的有效发展。以致于加快青少年开展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建设体育强国的速度。
        4.4大力弘扬学校体育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学校充分认识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狠抓体育教育教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教会、常练、勤赛”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观念和拼搏进取精神,不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生命不息,运动不止。让校园体育文化无时无刻都在。传承与弘扬学校体育文化精神,切实有效有序开展体育文化。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接班人,实施奥运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辟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戴健.体育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兼论上海体育学院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使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01:35-38.
        [2]张同宽.论“圈子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体育之研究[A].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