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谈如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升外来务工子女的归属感

发表时间:2021/3/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第31期   作者:胡才丹
[导读] 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内地多种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来到沿海打工
         胡才丹
         乐清市柳市镇第十七小学
         【摘要】 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内地多种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来到沿海打工,这也导致了这些务工人员的子女对学校缺乏归属感。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包容与同化的传统文化,通过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结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增加学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学校从各少数民族文化倡导入手,促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深入的了解民族文化,增加学生的归属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    归属感
         【正文】在小学教育中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我们首先应明确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小学教育的意义,其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讨论如何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如何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归属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将民族文化内化我我校特有的一个课程。
一、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引入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同地区的文化也进行着一定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对本民族文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进入新一轮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的课程,以其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无可避免地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挖掘教育资源,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我们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它充满生命活力。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一方面,大大地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提升了学生们的文化素养,使其对本民族优秀品质有了新的理解;另一方面,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将少数民族文化意识深深的扎根于学生心中,使其明白传承与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能够主动积极的保护民族文化。同时,让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外来务工子女产生归属感,更好地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
二、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何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一)将少数民族文化与德育活动相结合
         德育课程是孩子们良好习惯和美好品德形成的重要载体,每一次德育课都应该成为孩子们一次丰盛的文化盛宴。如何让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焕发其生命力,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既得到品德的修炼,又得到能力的提升。学校必须要将少数民族文化和德育活动统整,并用综合实践活动独特的方式引领孩子们活动。
         1.校园之节:每年的校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数学节、美食节等活动深深地吸引着全校师生。根据活动为队员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充分展现和挖掘了队员们的才能。
    以校园美食节为例,每个班级推出几道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美食。首先,由本班少数民族学生回家了解并搜集资料,分小组合作制作美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学生充分明白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分组合作准备材料、制作美食、设计海报等等。在课程中体现主人翁的精神,使得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并将家乡的风俗带到班级、校园,让大家共享。最后,通过评比,得出最佳海报、最佳美食等。
         2.成长花季:在学生特殊的几个年龄段,为他们举行隆重的仪式,会给他们的生命增添厚重感。新生入学课程、入队仪式、十岁成长礼、毕业课程,通过目标的设定,实施和评价,让家长一起参与,在给他们的重要时段带来一份温暖的同时,更是习惯的奠基和情感的熏陶。
         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十岁成长礼课程,让班级中的少数民族学生谈谈自己家长的各种成长礼的仪式。

大家了解后,通过综合实践课程去尝试少数民族的成长礼,别有一番不同地域的风情。学生们穿上民族服装、唱着民族歌曲、跳着民族舞蹈,展示属于自己独有的成长礼。
         3.竞演秀场:每学期开展一次少数民族歌曲大赛和舞蹈大赛,让少主民族学生带着家长一起参加,为有特长和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广的舞台和机会。
         以上活动除了保留传统的活动内容外,融入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开设,所有活动需要班主任和综合实践活动合作完成。指导师根据活动需要分好小组,做好活动前准备,并做好活动的评价。通过活动,让课程成为孩子们一段美好的经历,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历,而此时的德育并不会成为说教活动,而是成为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悟和积淀。
(二)将少数民族文化与实践活动类课程相结合
         课程是孩子们一个灵动的课堂。“活的”课程不应拘囿于教材,也不拘泥于单个教师的教学经验,实现由“课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向“生活实践、世界万物均可成为课程资源”的根本转变,努力开发并积极利用好各种自然资源、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及社会环境资源,使之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1.充分利用家乡资源,走进少数民族风景名胜
         学生已经了解乐清的家乡资源,参加过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走进雁荡山。而班级中的各地少数民族学生的家乡对于我们本地学生来说还很陌生,通过介绍这些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自己的家乡,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首先,可以让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自己和家人游玩的照片。(如果没有,可以到网络上寻找。)接着让他们当小导游,带着全班同学去体验家乡的美景。有机会,可以让同学们到自己的家长去看看,玩玩,体验不一样的风景的同时也了解当地的民族风情和风俗文化。
         2.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劳动教育
         学校有一个劳动基地,学生们称为开心农场。平时实行班级包干制度,将这些园地分配到各个年级、班级。每个班要制定劳动基地的计划、学期计划,并制作记录本。劳动技术指导师根据季节带领学生养殖有关小动物,种植相关植物、拔草、浇水等劳动。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学生了解各类蔬菜、动物的生长和生活习性,掌握它们的生长和生活规律,思想、行为、习惯、品质得到了养成锻炼。我们经过了解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种植习惯,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中草药,值得大家去研究。可以通过查资料,找到有特色的民族中草药进行种植。
(三)将少数民族文化融与拓展性课程相结合
         课程是“每一个”孩子的课程。课程是潜能发展的资源,良好的课程能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促进他们各种能力的提升。合理开发少数民族文化,开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拓展课程。开发活动前学校对老师、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到了教师和家长能开设的课程内容和学生喜欢的课程。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愿选择课程。我校在课程改革中,积极构建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环境,发挥各类课程各自不同的优势,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应自己兴趣与潜能拓展的不同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其中,瑶族的竹竿舞,苗族的苗锦编织,维吾尔族的手鼓器乐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传统拓展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对课堂教学空间和教材加以拓展,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育活动,使学生增长知识、体验生活、感受人文、学以致用、增进友谊、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为学生安排各类活动课程,了解少数民族历史的、文化、习俗等,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优势资源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与同化力特别强的民族,促使外来学生放下隔阂,融入到学校环境,提高对学校的归属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