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鸿
贵州省兴仁市第二中学 贵州省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62399
摘要:教育的最大目标在于实现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尤为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品质发展。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在智力、兴趣、思维、性格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当这种差异成为一种差距后,学生就会变成学业不良、学习障碍的学困生。学困生大多都有弃学心理,唯有分析学困生弃学心理形成的原因,才可以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而通过有效的心理辅导实现学困生转化目的。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困生;弃学
一、农村小学学困生弃学现象的心理成因
(一)学习兴趣度不高
农村小学学困生在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障碍,其感觉知识理解和应用皆较为吃力,有些课程设置未能考虑学困生的个性差异。例如当前很多课本所讲解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感觉理解难度较小,但考试知识点较为复杂,教师在课堂中的拓展不足,造成学困生对知识并未实现充分理解,知识掌握深度和宽度皆不足,卷面成绩不够良好降低了学困生学习兴趣,让其产生弃学心理。此外,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学困生仅是课堂知识的被动倾听者[1];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滞后,依旧奉行师本教育理念,未能意识到学生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学困生感觉自身和课堂活动关系不大,课堂活动仅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场所,这种错误认知助长了其厌学心理。
(二)缺乏学习信心
农村小学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形成厌学现象。首先,教师对学困生过于严厉,其表现不好时,教师多采取打击式教育,有些教师甚至直接放弃学困生的教育。教师的忽视和冷落,让学困生对教师以及其所授学科产生抵触心理[2]。其次,学困生自身否定自己学习方面的能力。很多学困生由于考试成绩较差,其会认定自己不具备学习能力,并由此丧失学习兴趣,学困生在学习方面的意志较为消沉。最后,其他学生的疏远。学困生一般感觉其他学生会轻视自己,尤其是小学生,其心思比较敏感,更为重视其他学生的看法,学业优良的学生可能不愿意和学困生沟通交流,这种疏远和轻视加强了学困生的自卑心理。
二、农村小学学困生弃学现象的解决对策
(一)重视学困生兴趣的培育
教师应通过有效指导让学困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正确学习方法,在方法的引导下去理解与应用知识,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熟练应用可以使学困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快感。同时,教师需考虑和尊重学困生在学习以及情感上的个性化需求,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学困生兴趣点拓展知识,学习新知识时注重引导学困生联系旧知识,帮学困生巩固知识。教师应避免“灌输式”教学,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引导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奉行生本教育理念,促使学困生意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让学困生认识到学习是帮助其认识世界、实现生存和个人价值的一个工具和有效途径。
(二)重视学困生信心的培育
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年龄皆不成熟,情绪较为多变,而且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教师应给予学困生更多关爱和重视。首先,教师应和学困生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获得学困生的信任和喜爱,小学生的思维通常较为简单,其会因为喜爱某个教师而喜欢其所讲授的课程,这种心理上的喜爱会变成行动上的努力。其次,对学困生给予更多宽容和成长机会,小学生难免会在学习上出现错误,教师对这种错误应给予足够包容,多和学困生进行沟通,让其认识到学习成绩并不等同于学习能力,考试仅仅是考核知识点掌握情况的一种工具,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教师应帮助学困生淡化卷面分数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不强调分数排名。最后,组建学习互帮小组。小学生一般都有乐于助人的心理,教师可将学困生和优等生划分成一个互助小组,让其进行学习上的沟通,这种沟通还有利于加深其情感方面的交流,其会因为这种频繁交流而变得更为密切,亲密的伙伴关系对学困生形成健康心理具有积极意义[3]。
三、结束语
学困生属于农村小学教学中的特殊人群,其由于成绩不良、同伴疏远、教师忽视、家长指责等多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形成弃学心理,并最终发展成为弃学行为。教师应高度重视学困生的学习和发展,尤其是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基于学困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通过情感引导和方法指导让学困生形成正向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其重拾学习的信心,能够直面自己学习上的困难,接受教师、家长和其他学生的帮助,在自己的努力下、他人的帮助下实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龚兵兵.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成因及对策分析[J].亚太教育,2019(07):102.
[2] 柳笃学.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J].吉林教育,2018(12):38.
[3] 许有霞.不抛弃,不放弃——农村学困生成因分析与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18(03):225.
[4] 潘彪.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甘肃教育,2020(18):52.
[5] 王萌萌.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