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学海 程顺芹
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官庄湖学校 431904
摘要:阅读不是补课,不是增加学生作业量,而是学生凭着浓厚的兴趣,应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获取知识,陶冶精神情操的愉快过程。
关键词:兴趣 方法 感悟 情趣
语文基础知识就贯穿在文章中,但是仅仅被动学习课本上的文章还远远不够,如果小学生能够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那么学起语文来就相对轻松很多。这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其实说到底要学好语文就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作为教师责无旁贷。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只要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兴趣是阅读的内动力,因此,教师要在点燃学生阅读热情上下工夫。怎样培养读书兴趣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效应”。如教师可以发挥故事的魅力,从只讲一半的故事入手,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因为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最终让学生自己去借阅有关书籍,从而让学生自己主动的投入阅读活动。 2、召开交流会,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从一年级开始指导学生每周做“阅读摘记”,让学生在摘记本上写上书名、出版、作者,可以摘好词好句,也可以摘抄好段。然后,鼓励学生慢慢地写上自己的感想,读书后的收获,对这本书的评价。每两周召开一次读书交流会,把自己看过的书用比较优美的语言介绍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这样会促使他去阅读。使他们感受到获得成绩的喜悦,更激发他们去阅读。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条件参差不齐,家庭环境也各有差别,但是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阅读量小,知识面狭窄。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以下阅读方法可以介绍给学生: 1、三读法 ⑴ 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⑵ 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二百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⑶ 品味性的精读。对于名篇名著等优秀作品,则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这个时候只有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⑴ 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⑵ 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⑶ 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三、用阅读淬炼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语言感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感积累的过程,就是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或者说语感本身就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郭沫若先生曾说:“语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个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大量阅读和积累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的“积”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其途径是听和记,主要依赖于读。 第一、在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精读课文,结合体验,诱发语感。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技能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载体是文章。教会学生阅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这类文章蕴积着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思想道德观念,学习这样的文章对培养学生语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类文章要精读,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才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遣词造句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学生通过大量有效阅读就体会到作者怎样表达心中的真情,只有读才能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要使学生把读书看作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真切,希望早一点能背诵而自然达纯熟的境界”这是培养语感最易得益的途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1、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书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2、阅读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文本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总之,阅读不是补课,不是增加学生作业量,而是学生凭着浓厚的兴趣,应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获取知识,陶冶精神情操的愉快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