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少教多学”的体会

发表时间:2021/3/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第31期   作者:林振生
[导读] “少教多学”与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相比,解决了教师沉重的教学负担,更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林振生
        广西岑溪市南渡中学   543200
        【摘  要】“少教多学”与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相比,解决了教师沉重的教学负担,更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但少教多学并非是让老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的教学准备更充分,从而教得更好;教师还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会学,从而学得更多。
        【关键词】少教多学;教得少;学得好
        
        2013年起,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参与了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的研究,它与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相比,解决了教师沉重的教学负担。通过实践表明,“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使用,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大幅的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更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其实,“少教多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的追求,特别是乡村中学的老师,教学任务繁重,都想能在教学中少教,而学生又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怎样才能让少教多学的模式发挥最大的效益,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教师想少教,准备要充分
        教师要储备丰富的知识。少教多学并非是让老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教得更有智慧,因此教师必须要保证自己有丰富的知识,确保能够正确、高效地指导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学各种新知识,基本能随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在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中,可能会涉及哪些知识,这些都需要教师有充分的准备,如果对学生自主学习时提出的问题,老师迟迟也解决不了,那学生想多学也就成了空话。要功夫用在课外,精心备课,除备常规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想一想哪些内容是非讲不可的,非讲不可的内容又该怎么讲,怎么讲得更好,这些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不灌知识但要教会学生方法。比如: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如何保证课堂上的讨论质量和讨论效果,课后复习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有的老师只注重形式,认为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于是有的老师减少讲授,看似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际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甚至学生乱说一通还受表扬,一堂课下来看似热闹其实收效甚微。所以对于不同的课文,要学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教师一定要告诉学生,不能让学生没有目标一窝蜂乱哄哄讨论。
        要重视引导学生的学习。比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老师要在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能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对于不同的课文,要学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教师一定要告诉学生,不能让学生没有目标一窝蜂乱哄哄讨论。还应指导学生围绕重难点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而且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整合和优化问题,不应随意设计问题。比如有一位教师执教《心声》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1.你在小学已经学过《凡卡》了,还记得他的故事吗?2.你喜欢凡卡、同情凡卡吗?3.你经历过老师上公开课的事情吗?你的老师是怎么上的?4.你希望老师怎么上课?5.你有什么心声?说出来大家交流交流。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

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远离文本,喧宾夺主,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交流”课。
        要重视每一节课的巩固练习。我们的语文课程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训练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要达到这些目标,必然离不开练习。黄光硕先生在《语文教材论》中说到:“主要通过语文的练习来体现,练习设计得好,语文训练就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效果就可以预料。反之,则会影响整个语文训练的进行。”课后练习是对教材知识的巩固和延伸,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检测和自我丰富,提升能力,启迪智慧。课后练习的效果,其实就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有利于新知识的巩固和及时“查缺补漏”。因此,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好每一节课的课后练习。例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题目:邹忌采用了什么方式进谏齐王?这对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一道题,既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又拓展了学生的生活。
        二、学生要多学,首先要会学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学。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能进入这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要教会学生怎么学,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只弄懂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独立学习的能力,自觉地、主动地、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学习规律,并且有效地组织影响学习活动的各种内因和外因,以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自学、探讨,发现新问题,通过反复锻炼,达到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满堂灌”,最大的缺点就是学生被动地等着老师教,没有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老师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但凡老师有问,一批学生踊跃举手回答,课堂场面火热,看似学生不断思考,其实是通过问答的形式,老师在牵着学生走。
        第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讲的少了,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必定会影响学习的质量。所以学生要在老师少教的情况下学得好,必须做到几点:一是集中注意力,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任务上,如果眼睛看的是书本,脑子里想的是其它事情,怎么学都学不好。二是要会预习,让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三是重视复习,在学习之后,回顾一遍是必要的,及时复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复习可逐渐减少,但经常性地复习,温故而知新,自然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课外阅读,如《读者》、《世界博览》等杂志甚至更多的中外名著,扩大课外阅读量,让学生感受课外的另一天地。还要提倡学生建立摘抄本,阅读时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外知识摘下来,把课外读物的佳句佳作抄下来,把自己的体会感受写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作出客观的评价,这样的阅读既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也能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对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质大有裨益。教师还要定期让学生在课外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多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在实施“少教多学”教学模式时的一些粗浅的心得体会。总之,“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更容易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把握得好,少讲比多讲收到的效果确实要强。
        参考文献:
        黄光硕,《语文教材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