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建民
常州市新北区浦河实验学校 213181
内容摘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系统科学,文本材料文质兼优,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达成学习目标,应善于发现和挖掘文本的独特价值所在,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拓展思维、展开想象、创新观点、感悟生活,从而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本文就结合具体教学片断,从不同层面浅谈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 开放性问题 设计 创造性 生命力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为达到知识、方法、道德情感等层面的目标,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善于设计、抓住生成、及时延伸,既为教学情境创设、内容理解、思维训练、价值引导等学习活动增添活力和深度,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理解。以下,笔者就相关文本教学片断,例谈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一、古今之辩, 辩出新知
在《杞人忧天》中,尚且无须深究杞国人的担忧是否有必要,晓之者的解释或也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文本学习的价值旨在理解寓意:讽刺哪些不必要的担忧。我们可以在通过读懂两人的对话内涵,初步理解寓意后,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争辩:人们习惯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而现在许多人认为,针对目前的生活环境,杞人忧天并不多余,你认为呢?
在教学中,一部分学生也确实认为无须有那不必要的担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是不可能的。也有少量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教师应当予以鼓励。他们认为:古人科学水平有限,许多“天地崩坠”的自然灾害现象实际确实存在,比如陨石或小行星碰撞地球、火山爆发、地震引发大地开裂等,况且许多灾难不可预测。在这些灾难面前,人类是渺小的,要有警惕性和一定的忧患意识,人们还要懂得一些避险知识,掌握一些自护自救能力。甚至还有学生谈到一些人为的“天地崩坠”的现象,比如“大楼高空人为坠物、地下开掘引发地面塌陷”等。他们总体认为,我们的生活环境有时确实存在无法估计的危险,应当小心翼翼具有忧患意识。
对学生的这些表述,在教学中,我们应当肯定,更应当肯定学生能结合生活和时代的特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有礼无礼,要有格局
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回应友人无信无礼后,“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中“元方入门不顾”固然有自己的理由,那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有礼还是失礼?为什么?大多数学生当然认为是“有礼”,理由是:友人无礼在先,态度恶劣,元方用“入门不顾”来怼他是坚持原则、维护尊严的体现,这种人不必理他。极个别学生有自己的独特看法,认为:既然友人已经失礼认错,如果能以礼相待,或引进家门,或解释告知,则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大气宽厚。
学生的讨论,事实上体现了一个人做人的“格局”问题,大“格局”,体现了一个人大的胸怀和眼界,及大气大度大局等。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并摆出自己的观点:做人还是应当要大气。这是做人的胸怀,也是做人的格局。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大,眼界就有多宽。反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心胸狭窄,不能体现人的修养,更难以成事。
学生认知有限,对问题的理解一般比较简单直接,“入门不顾”看似无可厚非,实则充满争议。我们可以设计此类问题,有“格局”地引导学生充满“大格局”的态度价值观。
三、左手右手,取舍难全
《散步》入选教材二十年,文质兼优,贴近生活,清新隽永,很适合中学生阅读赏析探究。文中对于母亲、儿子走大路、走小路意见分歧的情节很有意思也充满亲情味。文中的“我”最终决定委屈儿子,认为陪同他的时日还长,陪同母亲的时日已短,决定走大路。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在此,可设计开放性问题:你认同“我”的决定吗?如果是你,又将如何选择呢?
这是个“两难问题”,但困难也要做出决定。大多数学生认同“我”的选择,认为爱护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极少数学生认为也可以陪伴儿子走小路,大人的陪伴是孩子最好的成长需要。极个别学生比较“残忍”,认为可以各取所需,“我”陪母亲,妻子陪儿子。事实上,无论如何选择都是次要的,问题是要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决定容易吗?“我”为何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最终引导学生理解:在这儿,作者“大词小用、小题大做”,“两难全”的背后是“我”(中青年人)身上沉重的感情与责任——尤其是对父母、孩子、家庭的责任感,进一步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家庭的责任感也是对社会的责任感。据作者莫怀戚本人谈《散步》时,谈到创作的本意也在于对责任的强调。
开放性问题的解答虽然往往是各抒己见,我们无权规定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但在个性化理解之时还得回归文本的核心价值,不能偏离作者的写作本意。“两难全”的思考中实质蕴含着作者本真的价值观。
四、一步一步,走出真爱
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被困悬崖,正当处于孤立无助的危险境地时,爸爸来了。但是他能做什么呢?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这时,爸爸只是用非常正常的口吻要求“我”自己爬下来。即使自己爬不上去,为什么不用长梯(极有可能)或寻求其他帮助(报警),而是引导“我”自己一步步爬下来呢?他知道“我”自己爬下来的危险吗?设计这些问题,让学生探讨,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这几个方面:一是当时情况紧急,父亲粗壮爬不上去,别无他法;二是父亲是为了锻炼孩子,让孩子变得自信勇敢,能独立战胜困难。这时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用新的角度来读课文,来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可以尝试深入理解: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应该多加鼓励、指导方法,而不是包办;从亲情的角度,首先应理解父亲当时内心也一定焦急,但是能保持镇定,做出这种决定应该是艰难的,但为了让孩子获得真正的成长,指导孩子一步一步走下来,事实上每走一步,父亲的心也揪着,但这是对孩子最好的负责,这是真爱。
教材常读常新,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用新的角度去阅读,并设计一些新的值得探讨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获得新的收获。
五、射技倒技,谁是真技
《卖油翁》此文简短精炼,情趣盎然,人物形象鲜明,道理深入浅出。这个故事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成语“熟能生巧”、俗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等。编者在课后编制的探究题也特别有意思:“有人问:高超的箭法能等同于往葫芦里灌油吗?好箭法只是‘手熟’而已?谈谈你的看法。”许多老师在教学时,对课后编制的探究题往往容易忽视,实际上,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思考探究,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能力,对于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体会智慧道理大有裨益。
此题学生会有多种解读:或认为两者区别不大,都是“手熟”而已;或认为射技练成不仅是“手熟”,还需要意志、天赋、悟性等,倒技不能同比;或认为两者各有技巧,箭法好的未必能倒好油,倒油好的未必能射箭好。实际上,笔者认为,编者的意图并不在要争个“谁技高一筹”或要明确此题的最终结论,旨在培养学生独特的思考和质疑能力,能有自己创造性的解读。同时,教师也可作一些深层次的讲解:两者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从现代竞技体育来看,射箭作为一个体育项目,箭术要练好,需要极好的眼力,极强的臂力指力,还要有天赋和极稳定的心理素质。其难度岂是“沥油入葫芦”可比拟的?不仅仅是“但手熟耳”。宋朝时期重文轻武,作者欧阳修当时塑造“卖油翁”可能有此意。
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逐步增长。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能充分利用教材中难点、重点、争议点等,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展开自己自己的发散性理解。无论是从情感、想象、体验方面,还是从生成、拓展、思辨等方面,不断引领他们提出新的假设、理论,贴近生活,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
(1)王敏、韩春梅,语文课堂开放性问题的“四聚焦”,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
(2)邵洪,设置开放性问题,建构语文高效课堂,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02)
(3)袁萍,小学语文“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探究,上海教育科研:2017(07)
芮建民,男,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新北区浦河实验学校任教,中共党员,南师大文学院语文学科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