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春芳
诸暨市暨阳街道行知小学
数学教学是师生以课堂为载体的多边活动,学生基于自我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进而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在对学生学情科学分析和合理预设的前提下,通过创设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自主学习新知、探究结论,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在知识技能学习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倾听,在“静悄悄”的学习中提升素养
日本佐藤学先生表示:发表,是自己已知东西的输出;而倾听才是吸收多元知识的开始。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面对一个新的知识、一个新的问题,学生是如何思考的?哪里有困难?教学中如何将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外显出来?这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因而,课堂中的倾听显得特别重要。真正的倾听,不只听对方发言的表面意思,而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在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倾听孩子的声音,并注意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创造以听为中心的教室。
正是因为教师的静,倾身侧耳地听,诚实地面对每一个学生,感受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在课堂上才创生出新的境界:学生们轻松自如地参与,自由地交流思考。
二、协同互助,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润泽”课堂
学习共同体关照下的数学课堂,注重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减少老师的单纯讲授,增加学生实践操作时间。长期以来,学生“自主学习”被异化为“自己学习”,出现了没有协作的“小组合作学习”,而学习恰恰是需要通过和他人的分享交流才能实现的。佐藤学先生倡导的学习共同体希望学校的教室能成为“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场所。这与新课标倡导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是不谋而合的,有了分享与互助的“润泽”课堂,能更好地落实学生的数学实践。
如大数的认识一课,可以在课前提前一个月时间布置学生数一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万颗子到底有多少?数数看。可以在课余数出一万粒大米,或者豆子、玉米等都行。要数多长时间自己定,数完写一写数东西的感受与收获。
让孩子有选择是基于多维度的考虑:(1)如果一粒一粒数,不同的东西数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孩子可能发展出来的方法也会不一样。(2) “自主探索”总是和“有选择权”联系在一起,有选择,孩子数数的主动性可能会高一点。
(3)要数多长时间?让孩子自己报一个时间,孩子很可能对数“1万颗”东西会花多少时间没有概念,但这种从“没概念”到觉察到问题,再到调整认知,获得经验,正是学习的过程。
学习共同体课堂上的分享与交流:(1)我数了1万粒什么,跟同桌或小组内成员分享。(2)面对装在不同容器(袋子、罐子、盒子)中的“1万粒”不同东西,大家互相来掂一掂(感受一下)、称一称(有多重)、算一算(每千克各有多少粒)、记一记(记录各种信息)。(3)交流数不同东西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看看数不同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知识、技能目标到分享、交流),从而发展出“一粒一粒数”之外的方法或一些减少繁琐度的技巧。
教师追问,如果要数“1亿”粒你现在数的东西,你会怎么数?为什么?根据课堂上分享的数据,算一算“1亿”粒某种东西有多重?要占多少地方(用学生眼前可见的某容器需要多少个,铺开的面积等)?这不仅是大数的认识,也是统计,即由局部估计整体。
怎么围绕着学生的活动展开互动性的反馈,从而让操作成为思维的发展,成为体验的丰富,成为学习的推进,也成为意志与品格的培养过程。同样,“数米粒”的活动,辅以合理的任务设计和评价反馈,也可以让孩子学得饱满、丰富、有趣,从而收获学科知识和技能之外的兴趣、素养与品格。
核心素养下的学习共同体课堂要求在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立足学生的“学”展开教师的“教”。没有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再好的教师,再优越的教育条件,都不能使教育活动获得预期的结果。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首先要分析学情,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经验以及思维水平层次、思维方式,优化设计学习过程;其次要做好教材分析,研读教材的呈现方式和编写体例,通过教材文本实现与教材编写者的对话,精心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核心内容,加强学习活动设计的价值性与科学性。第三,及时调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度和参与度。
三、回归本质,让深度学习在真实的体验中发生
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真正的学习应该发生在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要让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教学要指向学科的本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引发认知冲突,有效参与并深度思考,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深度学习的前提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包括情感的、认知的和行为的参与,重点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深刻理解所学习的内容,体验学习内容中体现的思维方法。
佐藤学教授认为,教师必须是“工匠型”与“专家型”兼备的专家,教师的“匠人气质”的基本规范是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要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要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作为专家型的教师,教师具备了科学的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知识和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创造性探究的潜质。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追求,在数学共同体课堂中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静悄悄地倾听、思考中,在协作互助自主探究中,在深度学习的反思和追问中,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最大程度促进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不断深化和升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