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

发表时间:2021/3/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第31期   作者:包蓉蓉
[导读] 所谓的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它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
        包蓉蓉
        温州市艺术学校 浙江省温州市 325000
        摘要:所谓的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它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对于高中生而言,家国情怀具体体现为:对国家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家国、民族的责任担当以及健全的人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家国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学习,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中国的国情,并且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较之高中教育的其他学科,在家国情怀的培养方面,历史学科有着天然独特的学科优势。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渗入家国情怀;教育;分析
        历史与家国情怀
        古代历史的家国情怀。古时候的家庭是以宗族形式存在的、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社会单位,在家庭中,父亲是实际的领导者,是家庭权利的象征。孩子不但要听从父亲的命令,还要尽赡养义务,此所谓孝。国家的君王在国家中的地位与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同,君王管理国家,对百姓的安全负责。而臣子与百姓需要对君王绝对服从,并且要进行纳税,此所谓忠。在家庭中“父要子死子不死不孝”,在国家则表现为“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这种家国情怀是建立在专制基础上的,其缺乏民族性,属于不可取的文化内容。但是这种忠孝思想也让我国出现很多具有高尚情操的事迹,二十四孝中的故事,以及无数忠君爱国的英雄人物,他们虽然在时代背景下无法摆脱愚昧的思想,但是这种伟大的家国情怀值得后世人们学习。
        现代社会的家国情怀。现代社会国家延续了古时候的结构形式,但是家庭成员互敬互爱,社会也倡导自由和平,我国成为人们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行。现代的家国情怀更多是指家庭和睦与国家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才能更好的享受自己的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家庭作为社会中的基本单位,对促进社会稳定有着极大的帮助。家国情怀还要求每位公民在外敌侵犯时保卫国家和平,同心协力捍卫国家尊严。
        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由于家国情怀教育是以国家为依托的教育,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家庭的喜欢和对国家的崇拜感,而且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我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和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着重强调人和人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的统一,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全面体现。并且其实现的主要策略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做起,比如:将垃圾丢进相应的垃圾桶里以及节约用水等。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时,需要重视历史教育自身启示人作用的有效发挥,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实践。
        有助于增强学生德育工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还能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德育工作,即思政教育,在教育事业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而言相当重要,很有可能影响学生将来的成长。健康向上的德育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对他们今后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着关键的作用。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家国情怀自身有着较强德育优势;以国家角度为切入点,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深化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可以热爱祖国;以家庭教育为切入点,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还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思路
        在历史教材中融入家国情怀。所谓家国情怀的融入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民族优秀文化以及重要的教育思想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振兴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比如,历史教师在教授宗族伦理、三纲五常以及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等与历史进程相关的知识时,就可以将家国情怀融入其中,对相关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与规律,通过有效的串联,强化学生对于家国情怀的认知,切实提高民族责任感与自信心,逐步形成爱国情感,这样对于学生日后的成长与发展来讲无疑是坚实的基础。
        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教师是实施历史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的精神导师,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量会直接传导给学生。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养呢?首先,教师必须具备传统史学家所说的“史才,史识,史学和史德”这四种基本素养,同时也应具备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其次,要与时俱进,能够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升教学的直观性,提升学生的代入感。比如,在《中国的古代艺术》中,教师指导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通过图画中的各类人群,了解到北宋的具体信息,如通过牛、骡、驴等牲畜,了解北宋的社会生产力,通过车、轿、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了解北宋的社会人文环境,结合官兵懒散的情况,体会到画作主人的忧患意识。
        有效把握教学方法。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应当意识到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深刻体会到家国情怀教育的严谨性,在师生交流的同时,学生也将不断的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民族自信心,逐步形成爱国情感,这样即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类的实践活动,比如,引导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以及历史遗址,通过组织此类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参观历史遗址以及历史博物馆的过程中也将在头脑中还原历史事件,教师若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将与历史文物或场地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事件传达给学生,强化学生记忆,并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注重实践体验,深化“家国情怀”。新中国正处于和谐稳定的大好时期,学生自然未曾对民族苦难与浩劫拥有深刻的感受,故而难以理解历史事件对于家园的影响,以及历史事件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参观中,去直面历史画面,感悟和认识重大历史事。让学生明白没有革命先辈的付出,就没有如今和谐美好的家园,进一步去激发学生去珍惜自己的家庭和现在的学习生活,深化内心深处潜藏的家国情怀。
        例如:当学习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通过延伸实践活动,参观革命烈士陵园、抗战遗址博物馆、抗战纪念公园等,带领学生以实地走访参观体验的方式进行家国情怀深化教育,增强其对历史的感受。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抗日战士幸存者进入历史课堂,来讲述自身亲历的抗日战争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经历过怎样的磨难,抗日战争中革命先驱的付出是多么伟大,以及明白我们目前的和平家庭生活,是用无数先烈的鲜血换来的,从而深入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并立志向革命前辈看齐,更加努力地学习,热爱自己的祖国,以保卫家园、报效祖国为志向,将家国情怀深刻地烙印在心中。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教育可以被看作是高中德育与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家国情怀”源于历史,源远流长,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相关课业时,教师采用精细、多样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实现“一课两育”,符合现阶段新课标对于学生素质提高的具体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与民族意识。
        参考文献:
        [1]李磊.高中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培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2]王起义.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8.
        [3]庄细兰.家国情怀融入历史教学的意义与途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9):239.
        [4]李波.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途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3):189-1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