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时空,读思并举——《卖油翁》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1/3/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第31期   作者:王维波
[导读] 《卖油翁》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读课文,作者欧阳修通过描写卖油翁和陈康肃的故事,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
        王维波
        宁波市奉化区剡溪中学    315500
        《卖油翁》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读课文,作者欧阳修通过描写卖油翁和陈康肃的故事,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目标只有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才能最终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而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并在个体语言经验发展中得以实现。在文言文教学中,文章的语言品读、形象分析、思想情感的体悟等都富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基于此,笔者将《卖油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列为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2:通过设计对话、情境朗读活动,品析人物形象,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3: 通过聚焦主要人物,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学习乐于反省的品质和增强善于思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品味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抓住关键字词和运用辩证思维探究人物形象。
         
一、教学环节设计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笔者设想以“读”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朗读活动贯穿课堂始终,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读其文——咬文嚼字(预计时间5分钟)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其次,请两位学生范读,其他学生仔细听读,并纠正字音;最后,笔者出示课件,着重强调字词(咨、矜、圃、睨、矢、颔、忿、酌、杓、沥),学生齐读两遍上述字词。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展示读、评价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加强学生对韵律节奏的感知和对文本内容的熟悉。
(二)释其义——复述(预计时间12分钟)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不懂之处,做好标记,全班交流。
         2.以三人为小组,选择角度,复述课文,要求贴近原文,发挥想象,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系祝新华博士将阅读能力层级分为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新六个层级,复述为第一层级。可见,复述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基石,在本课中,复述课文还能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起到检测学生在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句含义等方面是否过关的作用。
        另外,结合注释,查阅字典,了解内容,小组讨论,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标精神。
(三)话其人—情境对话(预计时间18分钟)
1.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设计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

        学生边朗读,边设计,边思考,边体悟,由三人为小组演绎情境对话。在细细品读中,合作探究人物形象,由此得出:
        卖油翁:从容不迫,淡然平静,谦虚低调
        陈康肃:狂妄自大,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设计意图:此设计参考借鉴部编教材配套的作业本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中关于设计对话的题型。巧妙地关联文学作品和学生生活体验,调动学生已有生活体验完成与古人的对话。
2.过渡——学习“谥号”和“公”
        笔者设疑:“我们从对话中看到了如此狂妄自大的陈尧咨,可欧阳修是怎么称呼他的呢?”
        引导学生聚焦称呼“陈康肃公”,进而补充文学常识——“谥号”和“公”。

3.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①探究陈康肃
        笔者质疑:“欧阳修为什么要对骄傲自满的陈尧咨用尊称呢?”
        引导学生聚焦“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进而得出康肃乐于反省、知错就改的品质。
        笔者引用:

        笔者追问“陈康肃做到了吗?”
    
        再次追问“大家联想到什么?”
        笔者明确:“陈康肃后来以钱币来练习射箭,他兴修水利,造福人民,为官之时,不官官相护,贫贱寒士都得到任用。在文中,他对于卖油翁的态度,也正是他对于人才的尊重。”
        由此,看到一位性格鲜明、丰富而真实的陈康肃,虽无礼骄横、趾高气扬、但技艺娴熟、愿意倾听、乐于反省。
        ②探究卖油翁
        笔者设疑,“卖油翁有没有必要去揭露陈康肃的问题,能不能就做个纯粹的过路人?”
        笔者引用:

        笔者总结,卖油翁不仅身怀绝技、不卑不亢、从容自若,还具有纯粹的工匠精神,独立的人格,清醒的思维,是一位负责任、有爱心的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得辩证思维的发展、形成全面看问题的意识,提高多维分析和理性表达的能力。
(四)悟其情——全体朗读(预计时间4分钟)
        聚焦卖油翁,谦逊的以“熟能生巧”评价自己的技艺,其身份卑微,凭自己娴熟的技艺踏踏实实生活的人,学生在卖油翁这一人物中解读到小人物的人性光辉,继而力求在平凡的生活中向善、务实、求美。
        聚焦陈康肃,懂得舍得丢掉自己的小小自尊,坦诚,谦虚地当一次“傻瓜” ,成为一流匠人,实现自我价值。
        推动学生的情感达至高点,再次朗读课文,体悟其中的种种情感,反观自己的学习生活。
        设计意图: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理性思维,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观看别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人生,文言作品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传达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思。
(五)布置作业——教材中“积累拓展”第四题。(预计时间1分钟)

设计意图:“思考与探究”是无声的老师,推动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引导学生走向深处,逐步走向高阶。

二、课堂教学回顾
        执教学校为外校乡镇初中,执教年级为七年级。
(一)环节一“读其文”:实际用时6分钟。
        三位学生朗读,均“声情并茂”,但语速缓慢,读错较多字音,纠正后仍有读错。期间,笔者曾示意全体学生鼓掌以表鼓励。
(二)环节二“释其义”:实际用时26分钟。
        1.疏通文意,用时5分钟,但事实上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笔者检测两个实词的注释“尝”、“去”,一个句子的翻译“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随即进入复述环节。
        2.复述课文,笔者设置情境,提供三个角度,只见学生毫不犹豫地提笔就写。
        笔者第一次巡视,大部分学生只字未动,提示可借助记叙文六要素进行复述;
        笔者第二次巡视,一部分学生在逐字逐句翻译课文,再一次提示,抓关键词,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句式概括文意,在此基础上添枝加叶。
笔者第三次巡视,大概学生均未能出成品,笔者说:“让我们借助团队的力量,小组共同完成吧”。
笔者挑选三组学生,分别从各个角度进行点拨、指导,最后请两位学生代表分享小组成果。
(三)环节三“话其人”:实际用时6分钟。
        放弃对话设计活动,直接品读双方人物最具代表性的话语,“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结合上下文,品味对话语气,探究人物心理,初步品读出人物性格,全班齐读上述语句。
        笔者设疑,聚焦称呼,提及“谥号”和“公”,明确作者对陈康肃使用尊称,未展开学习“谥号”。
        笔者质疑“欧阳修为何尊称陈尧咨”,进而深入探究陈康肃形象,聚焦“笑”,引用秋山利辉的名言,呈现《宋史.陈尧咨传》语录,一笔带过其可圈可点的事迹,最终呈现一个丰富且真实的陈康肃。
(四)环节四“悟其情”:实际用时3分钟。
         笔者自导自演,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下课铃声响起,匆匆完成板书,拖堂1分钟。
         
三、教学课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留下些许遗憾,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衡教学环节,关注生成。
        肖培东老师曾说:“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平衡的,上下环节舍得等待,学生的思维得以打开,下个环节就能提速。”
        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未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三分之二学生没有完成文意疏通,但笔者掐着时间,直接切断学生活动,且处理时,太仓促也太粗糙, 还有几个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没有强调。笔者清楚知道如果再找学生回答,有很多学生仍不会,但为保证教学进度,笔者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强行切断学生活动,步履匆匆进入下一环节。
        笔者若多给些时间和耐心,待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是否就能为复述环节铺好光滑的大路而提速呢?
        诚然,复述环节为前者买单,笔者望着墙上的挂钟,心急如焚,多么希望看到学生写完后自信地看看笔者,可学生个个埋头苦写,咬紧笔头,皱着眉头,认真思考,在讲义上写了划掉,划掉又写。笔记纠结万分“我要再次切断吗?”“要不再等等!”学生从欣喜到认真,到苦恼,到无奈的情态,极具孱弱、苍白无力,笔者看在眼里。调整策略,请他们借助小组的力量。可即使团队合力,成品依旧未出。
        三次萌生“要不就将答案说出来”的想法,可如果再次切断,赶趟儿地走完流程,学生能学到什么?想起肖老师的“等等学生”“尊重学生未成熟的状态”。老师的话犹如一剂镇定剂,笔者的心慢慢地放下,课堂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实践语言文字运用的地方,学生有收获才是教学最纯粹的目的。
        最后,看到学生脸上舒心的笑容,笔者也笑了。“等待”造成课堂的遗憾,但也呈现出课堂的真实,故笔者无悔选择“再等等”。
(二)运用教学机智,拓宽思维。
        教学是具有随机流动性和动态生成性的互动性过程,学生都拥有在教学情境中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拥有富于个性化的反应和表达。教师的教学行为都要面对学生这一真实生动的生命个体,做出灵活机动的回应和调整,教学中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考和行为。
        当发现学生完不成复述内容时,笔者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做示范,也可一人一句集体复述,亦或重新另寻主线,以“复述”为线索贯穿始终,在复述中完成人物品析和主旨探究。但笔者没有切换教学环节,未做出上述尝试,只是一味地“再等等”。
        笔者在本堂课中欠缺灵动的教学机智素养和发散思维,有待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但也体现笔者年轻的教学胸怀,在复述环节中学会倾听,学会等待,慢慢地,最慢的也就是最快的,正如肖老师所说“浅浅教学,我们看着孩子的眼睛教语文。”
(三)调整教学策略,备足学生。
        根据PISA2015的测试结果,我国学生阅读素养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农村学生,相对城区学生来说,阅读量更少,阅读能力更弱,且学生对文言作品的学习都有着畏难心理。因此,文言文教学,若没有文意疏通作铺垫,谈何解析探究呢?
        肖特在“备课九思”中提出“学情预判”,教师处于核心位置,教师的两头分别是教材、文本和学生。优质的备课,不仅备教材,备文本,更得备学生,了解学生现有知识体系和生活体验,清楚学生的“可能知道什么”和“可能不知道什么”。
        笔者质疑自己,是设计的教学内容过于饱和?还是备课时没有充分备足学生?
        笔者在本校(乡镇初中)借班(创设陌生教学环境)再次执教课文。本节课利用课前预习策略,初步完成扫除文字障碍和疏通文意的任务,课前约十五分钟下发学习预习单(见图1),笔者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读通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授课时,学生热情较高,朗读时声音洪亮,勇于提出自己的疑虑,情境演绎时,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神态、语气,且认真听取同学及笔者的讲解,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可见,充分预习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学习期待”,提高课堂效率,另外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在原课堂中,笔者曾示意学生鼓掌三次以表鼓励和认可。而调整后的课堂全程没有掌声,但有朗朗读书声,有神采奕奕的脸庞。笔者认识到掌声可贵,可以活跃气氛,鼓励学生,但滥用,可能无益,甚至有害,掌声响起的同时,时间也正在悄悄溜走。

图一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而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深厚且专业的学科素养,拥有敏锐的教学机智,能灵活机动地运用教学策略,机智应对,及时生成。
        当老师已是第四年,若三年前谨遵前辈教诲,“把每一堂课当做公开课来上,每一堂课都要写反思,笔耕不辍。”今天的笔者就能有条不紊,坦然自若地处理教学事故。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越憾越真实,越憾越深刻,越憾越可贵。作者欧阳修又是否为自己而憾呢?其幼年丧父,在困境中读书成才致宰相,却再次遭到飞语中伤,自请外任,作《归田路》以备闲居之览。期间,创作这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意味深长,完成一次权贵与小人物之间的平等对话,笔者和学生也以朗读为桥梁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与古人先贤的对话,在朗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慈悲,在慈悲中生活。

参考文献
[1]杨向东.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案例[N].中国教育报,2018-5-30  
[2]肖培东.立足学生 浅浅教学[M].《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9中.11~13  
[3]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