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曼吟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广东惠州 516001
摘要: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变革,强调以成果为导向,结果决定过程。其内核在于“成果”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习到了什么,而是通过学习之后学生能够做什么,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那些能力的提升,既包括动作技能也包括心理素质等。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内涵及发展,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出发,尝试探讨了成果导向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成果导向;学前教育;课程改革
幼儿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其质量和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十九大以来国家多次提出幼有所育,重点强调了学前教育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各院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时要与时俱进,调整专业培养计划,探寻符合时代发展有利于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作为幼儿教师供给的重要主体,应当加大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以成果教育为导向,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一、成果导向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随后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影响力较为深远。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出现受到了早期泰勒目标理论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及学习理论等的影响,是在当时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1981年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 W.D.)在其《成果导向教学管理:以社会学的视角》(Outcome-based Instructional Management: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中首次提出了“成果导向教育”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界定,即“对资源和系统的调整,使之清晰聚焦于促使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实质性经验”。1985年美国医学院协会发布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医生职业发展报告,使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开始在教育领域中受到关注。
我国学者对成果导向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13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后成果导向教育才渐渐走进国内研究者的视野。如申天恩等学者基于美国成果导向教育的实践经验,对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中学习成果的界定、测量与评估方面进行了分析;李志义等学者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应用到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之中,探讨了从传统工程教育到成果导向下的工程教育的发展变革;王明海对高职院校成果导向教育的行动学习模式构建进行了探讨等。
成果导向教育其内核在于“成果”,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习到了什么,而是通过学习之后学生能够做什么,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那些能力的提升,既包括动作技能也包括心理素质等。成果导向的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计划设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和强调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间的高度匹配,在应用时重点要考虑四个问题:想要让学生学到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去学?如何评价?因此,成果导向的教育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反向”设计的教育,先设定结果目标,用结果来引导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估等环节都是围绕结果并支持结果达成的。
成果导向教育强调的是学习的最终结果,重视学生的能力达成情况,其核心框架可以归纳为一个目标,二种需求,三大前提,四项原则,五步实施这五大方面。一个目标是指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成果导向教育的核心即“成果”。二种需求是指获得成果的两方面保障,一是要为学生构建成果的蓝图,使学生对于最终成果有明确的、清晰的认知;二是将具体成果与课程相结合,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情景与氛围。三大前提包括以下具体内容,一是虽然学生学习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其都能够通过学习获得成功;二是成功乃成功之母,通过一次成功所获得的成果将有效的促进下一次的成功并实现成果转换;三是学校要掌控成功的条件,学校要整合多项资源以供课程设计,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与机会。四项原则分别指清楚聚焦原则;拓展机会原则;高度期望原则;反向设计原则。五步实施是指具体的操作应分为五个步骤,一是界定成果,成果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化分层次的准确界定;二是整合资源,以成果为导向整合多方资源系统地设计课程;三是组织教学,要赋予教师足够的自主权,将教育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四是结果评价,建立并实施多元化综合的成果评价体系;五是等级提升,设定合理的阶段等级,让学生在经过不同时间的学习后逐步提升以达到最终目标。
图1:成果导向教育核心内容框架图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设计缺乏科学性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本质核心所在,教学目标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目的,结合学校自身的培养目标而制定形成的,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顶层设计,是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立足于两个方向,一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幼教人才,二是怎样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目标设计基本上与普通本科高校一致,虽然加大了实践操作部分的课时内容,但依旧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应该是符合社会需求,服务于地方学前教育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其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当与社会和地方幼教机构现实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开设现实有用的学习课程。很多高职院校多年来从未与时俱进的修改过教学目标,教师团队也没有真正的到幼教机构中去,仅是沿用之前留下的材料,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或者借鉴其他学校的目标计划来确立自己的目标计划,没有进行过深入的调研和探讨,也缺乏可行性的论证。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可行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开展的,如果教学目标过大,教师都很难完成授课任务,更不用说学生学习的结果了,这种教学目标下培养出的毕业生很难满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依旧是以知识掌握为主体,忽视学生能力的提升。虽然设置了很多实践课程,但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依旧是以说理为主,较少关注学生反思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学习结果也只是进行简单的成绩评定,缺乏深入分析。
(二)教学内容与幼教实践活动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材为依托,教材的设置往往更具有学术上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但相对于社会发展来讲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很多学校现在所用教材依旧是十多年甚至更早的版本,导致教材内容与现实的实际情况有所脱节。对于学前教育这一专业来讲,教材不应该单独的使用,应当与实践内容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现实中教程甚至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课堂学习也变成了“一本的学前教育课堂”。
例如《幼儿美术》这一课中,教师先向学生讲解了幼儿美术活动的概念,又讲解了给幼儿上课时应注意的技巧概念等,最后还不忘在下课前说上一句这个部分会出一道考试题。学生纷纷拿笔在书上做下看记号。教师用了一堂课的时间来讲解了很多幼儿美术教学中的概念,讲解虽细,却不够深入到位,更多的停留在书本知识,只是想让学生掌握书本中的内容,教师及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的深入理解往往被拒之课堂教学外。虽然我们经常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现实教学中却经常是割裂开来的,案例中的情况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常态,老师在课堂上仅仅简单举例子分析为什么,却从不探讨应该怎么做,总是将实践锻炼和反思实践能力培养寄托在教育实习中,使得教学内容与教育实践活动相脱节,学生很难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反思实践的能力,更无法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难题。
(三)教学评价缺乏深度反思分析
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以及学习结果做出的客观价值判断,是引导学生学习结果的风向标。教学评价的作用是双向的,通过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不仅能让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和实际情况,还能让教师明白自己的教学还有哪些不足,并加以改进。反思评价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提升情况等进行反思,并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但实际上,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往往只是给出片面的分数量化评价,较少关注反思性评价,对于学生的作业也只是给出分数,没有评语和反馈,而学生也只是关注自己所获得的分数,不去进行深入的反思,这样的教学过程是相对低效的。
结果导向教育的评价并不只是针对最后的考试成绩或者期末作业进行评价,而是要对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锻炼、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思能力的形成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应当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目前的教学评价不够深入,缺乏对于过程的评价,虽然学校要求学生的成绩应该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等多部分组成,但是这种有意识的过程评价设置往往演变成形式化的过程。很多教师将平时的考勤工作、课堂发言等同于平时成绩,对于课程教学的分析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评价—反馈—再学习”的良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养成。
三、成果导向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一)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
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收益效果,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改变以往的方式,采用反向教学设计。传统教学模式是先确定教学目标,再选择教学方式,最后通过评价来确定目标实现的情况。成果导向教育设计应当以教学结果为出发点,先确定教育结果,即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怎样的成长。在拟定目标时就要思考定位学生在本课程中需要理解的知识以及需要掌握的能力,结合实践情况,综合的设置课程目标。其次,要根据考评方式来设计课程,教师要确定哪些能力是要进行测评的,如何测评。在明确了学习结果要求后,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以未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选定教材,确定课时数。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当紧紧围绕着成果导向教育的内容来开展,从传统的学科教学导向转向成果导向,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中心,从表层评价转向深层分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对学习成果进行分层级清晰准确的界定,并用成果引导教学设计,让学生都以取得最后的成果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导向。在设计过程中要坚持清楚聚焦、拓展机会、高度期望、反向设计这四项原则。
(二)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实施
当下我国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依旧是采用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强调教师教学主体,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手把手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已经帮学生选定了所要学习的材料,学生可以高效的掌握被选中的知识点,节省了大部分时间,但是这种方式也磨灭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反思实践能力的形成。而反思实践能力等恰恰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重要的工作能力,尤其是幼儿教师,每天都面临着无数种可能性,工作也存在着偶然性,如果不能形成反思实践的能力,遇到问题只会等着其他人帮忙找出书本中的答案,是无法胜任幼教工作的。但现行的高职学前教育课程尚未有所改变,无论是知识课程还是实践课程依旧是教师做主导的情况更多。以传统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学前教育课程实践明显已经无法到达新时代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重点放在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不是“教”上面。“教育者要有人文情怀,要把学生当成呵护的对象,要意识到学生是具有自觉活动能力的人,而不是工厂生产线上的产品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更重要的是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前教育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除了设置教育实习课程外,还应注重学生社团的作用。学校要以学生社团为抓手,积极开展学校企合作,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和专业比赛中,在备赛、比赛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学生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善于反思的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
(三)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必不可缺的一环。以往我们采用的教学评价方式大多是终结性评价,即对知识学习的简答的结果评价,主要是通过作业和期末考试来进行,评价结果以分数呈现,缺乏反馈,甚至学生连自己错误的地方在哪里都不清楚,分数及格便不在意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要点。成果导向下的教学评价更多是对教育全过程进行的评价,将评价的重心落在“学”的身上,更在意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并且强调要根据评价结果不断的修订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成果导向的教学评价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板块。一是根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要求及社会幼教机构的人才需求,确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成果蓝图目标。并根据此蓝图目标设计教学实践活动,整合校企多方资源,确定教学路径以达到预期蓝图目标。二是依据前期设定的成果和教学设计选定合适的教学评价方法,对已经达成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判定预期蓝图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决定是否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直至获得目标成果。
图2: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框架图
参考文献:
[1]Spady,DavisMH.Outcome—basededucation[J].Journalofveterinarymedicaleducation,2003,30(3):230—231.
[2]申天恩,申丽然.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中的学习成果界定、测量与评估——美国的探索和实践[J].高教探索,2018(12):49-54+85.
[3]王明海,亢利平.基于高职成果导向教育的行动学习模式构建[J].职教论坛,2016(24):37-39+71.
[4]李志义,朱泓,刘志军,夏远景.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29-34+70.
[5]李英哲,陈郁芬.以学生科创中心为抓手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18-19.
[6]赵洪梅.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工程教育教学改革[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