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梦雨
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 201111
【摘要】:职业素养不仅指职业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是用人单位对员工综合素质的一种评判。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既能够对中职生就业起到促进作用,又为中职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生活活动保育》课程实践教学中探索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达到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激发职业热情,提升职业技能,内化职业道德,培养职业习惯等目标。
【关键字】职业素养;中职生;专业课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和学前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保教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将职业素养培养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构建的基础,已逐渐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趋势,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还能提升学生的企业适应性,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促进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一、职业素养概述
中国知网(CNKI) 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习惯、职职业技能等要素。前四个方面构成职业理念,是职业素养的精髓和根本,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基础,如果一棵树的枝、干、叶、型象征着职业技能,那埋藏在下面的便是职业素养的本质,要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必须根系发达,职业素养是中职生成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品质。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各级各类幼儿园、儿童福利机构幼儿保育岗位和早教机构、家庭育婴岗位。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相关调研发现,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比较狭隘、浅显。 另一方面,通过对幼儿园园长的访谈和托幼机构对保教人员职业素养需求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各级各类托幼机构对保教人员职业道德的看重,甚至超过了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保教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从其重要程度来分依次是:责任心、专业业务素质、吃苦精神、协作精神、爱心、耐心等。
(二)教育现状
从总体上看,目前中职校对职业素养培养重视情况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习得,缺乏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二是中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未全面、深入落实在课堂教学实施、教材建设、教学评价机制上,没有把职业素养培养作为课程建构的基础来操作和实施。
针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有多种渠道和方式,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其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力量长久而深远,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最直接的途径。因此,本文基于学情和教育现状,在《幼儿生活活动保育》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针对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职业素养培养在《幼儿生活活动保育》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
(一)加强职业引导,树立职业意识,激发职业热情
职业意识是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职业意识明确,学生才能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找对方向。因此,在《幼儿生活活动保育》教学过程中,主要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职业认知,进而激发对职业的热情。
在教学资源上,借助职业情境视频、案例等资源,引导学生对履行保教职责重要性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明确保教职责履行的重要性及价值,保育员是实施保教工作的主要人员之一。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潜在的“人力资源”,如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与学姐面对面”的活动,邀请往届的优秀毕业生交流工作感悟,借助真情实感、真人真事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
在教学内容上,教材中专门为编者与学生建立对话沟通的空间,借此引用教材中编者心语的一段内容:“只有保教人员怀着热爱孩子的赤诚之心,细心观察孩子饮水情况,耐心指导提醒幼儿喝水,才算真正担负起了饮水的保育责任。”通过“编者心语”升华每一项保育工作的内涵和意义,就编者心语让学生结合实际交流感悟,深化职业意识,激发职业热情。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就每一项保教工作让学生探索挖掘其存在的教育元素,保教人员应结合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实施教育,引导幼儿健康发展。
教学评价上围绕学生职业素养展开。从学习态度、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时间效率、信息获取等多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多个主体多层维度开展多元评价,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供最直接最及时的反馈。
(二)结合工作任务,创设职业情境,提升职业技能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以七个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为学生创设符合岗位实际的工作情境,在小组合作中有梯度地完成教师课前创设的工作任务,课堂上组间进行分享、讨论、修正、完善,做到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课堂教学中采取“双导师制”,根据教学需要,邀请托幼园所保育骨干走进课堂,点评学生操作,传授保育工作窍门,尤其是突发事件的处理,从而更新和拓展职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
在教学内容上,教材选取的每一篇案例均来自保育工作实际,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真实写照,是幼儿园一线教师保教工作经验的浓缩与积累。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总结工作经验与规律,掌握职业技能和技巧,提高工作效率。
在教学评价上,针对学生的每次实习,要求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反馈和评价。结合课堂教学任务评价,形成全方位、多角度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使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提升职业素养。
(三)关注社会热点,演绎职业情景,内化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同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标准、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学生毕业走上岗位面对的是0-6岁的婴幼儿,保教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与幼儿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其岗位的独特性对保教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而社会中因保教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导致的各种惨案频繁发生,职业道德成为学前教育工作者职业素养的重要关注点。因此,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必须将职业道德作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目标。
职业道德的塑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简单枯燥的说教方式很难印刻在学生内心并转化为职业素养的一部分。因此,教学实施过程中开展“职业道德微剧场”活动,结合当下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情景演绎,将职业道德融入一个个生动的情境案例,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演绎,如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话题,设计剧情、编写剧本、分配角色、合作演绎。教师根据每个工作任务抽选3—4组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并组织学生对“职业道德迷你剧”进行评析。通过“职业道德微剧场”活动让抽象的职业道德渗透在具体的岗位行为中,学生通过情境演绎的方式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加深对职业道德价值的理解,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多元评价,培养职业习惯
根据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是指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学生要想顺利实现向职业人士的角色转变,必须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著名的西方经济学家约·凯恩斯曾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的养成在人的一生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一生,而坏的习惯会毁人一生。在保教工作中,职业习惯的内涵范围广泛包括:美感意识、效率意识、规范意识等。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不仅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也间接地影响到幼儿行为习惯的习得与养成。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职业习惯的培养,制定实训课操作要求与规范,如物品摆放整齐、操作台时刻保持整洁、干净,操作过程注意姿态优美、动作轻柔,在规定时间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制定课堂实训要求与规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引导学生在每一项工作任务完成后找一找工作中的审美元素,审美元素可以是操作时的姿态美,可以是安慰幼儿的关爱美。从外在美到内在美,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寻找美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
四、取得的成效及反思
1.学生保育员四级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有一定提升。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及多元评价,使学生职业技能得到明显提高。保育员四级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由以往的75%提升至89%。
2.学籍稳固率提升。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了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与期待,退学率和转学率逐步下降,学籍稳固率则有了明显提升。
3.社会对我校学前教育人才需求提高。在专业课教学中将职业素养培养落细落小落实,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热情、职业行为习惯等有了很大的改观,专业实习的优秀实习生比例明显上升,越来越多的托幼机构愿意与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保持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并主动提供给毕业生更多就业机会。
通过职业素养培养在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拓展了专业课教学的新方向、新思路、新方法,也更明确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既需要教师对学生保持耐心与信心,更要有坚持下去的恒心。
【参考文献】
[1]史媛婕.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21).
[2]陈丽萍.工匠精神引领下中职生职业素养现状的研究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02).
[3]宋彩虹,张艳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保育人才培养的分析研究——以上海市学前教育现状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