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刚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06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医疗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外科护理作为护理系统中的重要版块,也必须要依照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诉求,不断的提升外科护理质量。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外科护理人员有着比较专业的素质和能力,可以应对外科医疗服务情境下的各种的问题。高职外科护理专业教育,就是以培养此方面人才的重要平台。因此,高职护理教育需要选择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继而确保高职外科护理专业学生可以顺利的进入对应岗位。本文倾向于将能力本位思想和理念融入到高职外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去,继而对于此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结。树立正确的高职外科护理人才培养价值观,引导高职外科护理学生的能力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进展。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外科护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突破2亿,再者就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增长率在不断提升。原本的感染性、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比如恶性肿瘤等,成为现阶段疾病谱和死因谱的主要特点;另外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升,对外科护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实际护理质量的诉求也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此时作为高职专业的学生,需要确保自己具备此方面的能力,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为外科护理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前言
传统的高职院校在实现护理人才培养的时候,关注的是学科本位,在课程知识上偏向于医学学科系统知识。忽视了护理的专业特点,重视医学,忽视了人文,继而形成公共课程版块、专业基础课程版块、临床课程版块的人才培养格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协调,显然是难以满足当前高综合职业能力护理人员的诉求。尤其在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了改变,人们对于健康关注度不断提升的背景。此时就要求高职外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树立能力本位意识。然后依照这样的价值观,去实现人才培养格局的创设。对于此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归结,将便于高职院校外科护理教育树立更加正确的能力本位价值观,改变以往错误的护理教育思维,以确保更好的发挥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外科护理人才中的效能。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此领域的尝试和探索比较多,类似的研究成果的价值也比较高效的发挥出来。英国作为现代护理学和现代护理教育的诞生地,南下格尔是护理界的鼻祖。她于186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英国政府也一直致力于护理教育的发展和提高。现阶段英国的护理高等教育分为注册前教育(包括高职和本科教育)和注册后教育(注册后的培训和研究生教育),并以高职和本科教育为主体,而注册护士的最低学历要求是高职。在英国高等护理教育,学校拥有较大的办学主动权。各个学院可按照自己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依据自身的资源和定位来确定课程设置。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这种课程安排体现医学和护理学的科学整体观念。在徐燕等学者研究中提及"成人护理课程群"就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虽然在不同学校课程名称有所不同,但成人护理课程群的共性内容主要为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等系统常见病人的护理。这体现了课程内容以学科为本,课程结构更多的是整合与统合。不仅如此,这些课程还没有固定的教材,只有推荐阅读的教材、专著或文章。每次上课发讲课提纲,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评判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训练。英国的护理教育也非常注重护理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课时比基本达到1:1。一般学校第一学期会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学生能够在很早的时候就接触到临床。另外,还鼓励护理专业学生参加相关科学以及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学习。不仅满足学生多方面兴趣,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基础。既发展学生的能力、又发挥学生的专长。
美国虽然不是护理学的发源地,但经过200多年的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己经成为世界前列。美国的护理教育是高中毕业为起点的高职高专为起点,本科教育为主体,硕、博教育。美国的AND,是美国护理注册护士队伍的主要来源。美国的AND教育体系,注重实用性,公共课所占比例较少,其中写作和人际交流是必修课;而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按照人体生命周期规律:母婴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设置。同时也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也将社区和家庭为照顾对象的内容和临床经验列入课程。美国AND对于实训的安排。是边讲授、边实验室训练和边临床实习。不仅便于在理论中联系实际,还可通过与患者的交流,锻炼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美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不仅注重对学生的健康评估、健康促进和临床护理能力的提高,还注重对学生人文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的课程开发实行的是三级管理模式,由"国家-地方-学校"分别负责,联邦和州的管理职责主要是通过法规和教育行政部口的政策来体现;而各学区的学校依据相关法律和政策开发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具有地域特色。
德国作为世界职业教育先锋,具备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为其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70年代诞生的"职业学院"(双元制大学)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双元制课程的开发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想方设法使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要与社会生产结构及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因此,都是职业分析为导向。而卫生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多个层次。德国大部分护士的教育是3年制专业基础教育(相当于我国中专教育),继而是在护士基础上进行2年制专科继续教育。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进入新纪元之后,护理课程开发的论文在小量増长着,护理界的学者的研究重点也不是课程开发理论,更多研究的是课程开发的实践。尤其是学科课程开发,例如专业课程的《外科护理技术》课程开发与实践、专业基础课程《护理药理》还有公共基础课程《护理信息技术》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论文中有2篇直接涉及护理校本课程开发。颜晓星的论文介绍护理人文教育改革,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和建设过程,课程体系构建,实施和成效。这一阶段的学者关注较多是结合实践对单一学科的课程开发,而没有研究护理专业多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整合,仍是"学科本位"课程特质。
在2010年之后,护理课程开发相关期刊论文数迅速升高,后来虽有下降但保持稳定的发展状态,可能与国家政策文件引导有关: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每门课程都要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都要体现出就业为导向、应用为主线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就业服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目标就是増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有陈玉华的《职业导向与多元整合的高职护理校本课程开发》,候继丹等的《基于项目学习的肿瘤病人护理校本课程开发可行性研究》,沈建新等的《浅论高职护理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评价》,陈芳的《护理专业语文课校本课程开发探讨》。
在这一阶段,论文在数量上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仍延续第二阶段的学科课程开发实践研究较多。虽然专业课程中涉及的学科比较广,但没有《儿科护理》、《老年护理》等方面课程的开发研究。再者,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开发研究方面就更多了,如《免疫与微生物》、《病理》《病理生理》《生物》等等。专业基础课程如何衔接专业课程,对于护理专业,怎样做到"必需,够用"是一个很大的研究空间,值得护理界学者去探索。另外,公共基础课程中《护理英语》方面的课程开发研究相对较多,可能与"地球村"的形成,加之《人文学科》涉及多元文化的研究等因素有关。对于高职教育中必须按规定学时进行的"国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更是没有学者去研究。《体育》如果与医学相关的养生保健,或护士的形体训练联系在一起,也是值得学者去研究的。
在我国,护理专业的课程开发正在被更多的学者关注,研究护理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论文也在不断增多。
但整体看来,对于护理专业的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数量少,关注度不够;某一学科的单一的实践性研究较多,没有多学科整合研究,定量研究方法较少使得论文可信性较低。对于专业课程研究较多,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程相对较少。由于开发理论认识不足,使得课程开发中存在不少问题,护理专业课程开发仍没摆脱"学科本位"的框架。对"能力本位"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需要更多护理界的学者不断的努力探索。
(三)核心概念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是与学科本位相对而言的一种课程模式,起源于世界性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潮,最早见于美国。CBE的实质是一种能胜任职业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实际能力的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应该是两方面的:一是适合于所有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即普适应的、关键性的能力。例如: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发展和利用基本工具能力;二是符合特定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即专一、特定性的能力。例如在护理岗位的专业能力是临床实践护理能力、社区护理能力、护理科研能为、护理管理能力、护理教学能力等。课程观是课程开发与改革的基本理论。而本文所指的基于"能力本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是将早期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和新能力本位课程观进行融合。
三、结论与展望
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是一项谨慎的工程,其中需要关注课程开发的问题。课程开发是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生产之间的核心、领域和中心环节。课程开发是否成功,直接决定了学校培养人才是否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近年来,我国护理课程开发的口号喊得响亮,但实际真正深入研究的人员并不多。而且受这些研究者受到学科式的课程开发理念的严重影响(这是其受教育时代的的课程模式导致的),进行高职护理课程开发的结果仍体现"学科本位",这并不是如今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护理课程需求。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于护理课程开发的研究仍很薄弱,学者对护理课程开发领域研究涉足较少,重视不足。学者更多关注在护理课程设置,其次是护理课程改革,与国外护理本科课程比较等方面研究。研究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护理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为我国高职护理专业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一个参考,促进我国高职护理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创新,促进这一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参考文献
[1]江增宏. 健康中国战略下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创新探索[J].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4(01):12-14.
[2]周玉琴. 学校—医院—社区—养老院四位一体的分段递进式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9,37(09):3-5.
[3]李保存,朱青芝,袁宁,周玉琴,任玉录. “1.5+1.5”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 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8):73-75.
[4]王珊珊. 中高职教师对护理人才培养定位的期望研究[J]. 中华护理教育,2014,11(09):675-677.
[5]谢巧玉. 老年照护1+X证书制度融入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J]. 智库时代,2019(51):237-238.
[6]肖新丽,谢玉琳. 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中华护理教育,2012,9(03):136-138.
[7]熊杰平,吴玲敏,莫红春,章耀武,黄一凡,李菊珍. “1124”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9):67-69.
[8]许敏,高玲,顾妍春,赵春善. 基层岗位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护理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与思考[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12):1535-1537.
[9]沈小平,叶萌. 民办高职护理院校的品牌创建和特色发展[J]. 中华护理教育,2017,14(05):325-329.
[10]高红新. 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8):86.
[11]潘金云. 以就业为导向,更新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06):37-38.
[12]韦柳娅. 广西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比较[J]. 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3):80-82.
[13]韦柳娅. 广西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医疗需求的适应性研究[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6(04):49-53.
[14]张明娥,张艳艳. 基于中高职有效对接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3):104-107.
[15]马如娅,董美蓉,李惠玲,蒋银芬,程釥. 高职护理专业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实践[J]. 中华护理杂志,2011,46(02):150-152.
[16]李伟. 校院联合共建共管共享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护理研究,2011,25(19):1771-1772.
[17]刘静. 对于高职护理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探索[J]. 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10):84+86.
[18]李颖娟,刘华钢,黄巨恩. 浅谈构建高职护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依据[J]. 高教论坛,2009(09):111-112+119.
[19]余惠琴. 我国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述[J]. 中华护理教育,2015,12(07):496-499.
[20]林永富,吴德荣,颜晓星,陈瑄瑄. 构建护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21世纪高职护理人才模式研究和实践方案[J].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5-7.
[21]韦柳娅. 广西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比较[J]. 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3):80-82.
[22]韦柳娅. 广西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医疗需求的适应性研究[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6(04):49-53.
[23]韦柳娅,秦小云. 广西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医疗需求的适应性研究[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5):147-152.
[24]李望,万敬,曾艳丽,刚海菊. 高职护理专业“医校联动,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9):273-274.
[25]张明娥,张艳艳. 基于中高职有效对接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3):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