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小学部
【摘要】进入小学高段以后,学生接触的文言文数量激增,而且在难度上也有所加深。如何在有效掌握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文言知识前提下,又对初中的文言学习作一个衔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丰富学生对文言学习的认知。深度学习理论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方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多有尝试,并取得良好的课堂反响。
【关键词】小学高段 文言文 深度学习 效率
统编本教材施行以来,小学语文教材三—六年级的文言文篇数增至16篇,尤其是高段五六年级,由原来的3篇变为现在的10篇,那么如何进行高段文言课堂的教学呢?深度学习给我们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
语文教学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文本教材,既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也要融入学生的主观创造,促使学生变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1]
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文言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我们要让高段的文言课堂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强“磁场”。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发现了可以通过多个角度的建设来丰厚课堂:
角度一:导读建设,丰厚预知
学生拿到一篇文言文时的心理是比较慌张的,因为毕竟与现代文不同,人在跳出“适应圈”的时候总是会有畏难情绪。这个时候需要导读来帮助降低学习的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导读的方向有很多,常用的有主题导读、作者导读、背景导读等。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第一篇文言文《古人谈读书》时,笔者就这样导读:同学们,关于读书我们之前已经接触过很多相关的名言警句,你能说出几句吗?学生说完之后可以相机出示已经准备好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并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导读,不仅让学生明白今天这堂课的学习目标,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原来的旧知也奠定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为下文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架。
角度二、共读建设,丰厚语感
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这在文言教学中显得更加明显,因为断句就是文言学习中必须要达标的内容。其实,朗读是学生将文言学习的思维“外放”的过程,是一个相对高一层次的要求。这也是和现代文学习非常不同的地方:要学习内容就要先读,但是不学习就不会读。这是一个看似矛盾的地方,尽管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认知和语感进行朗读,却不能要求每个学生或者每一篇文言都可以这样操作。所以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师生共读,尤其是教师的范读显得非常重要,这不仅是一种读的示范,更是一种思维的示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高阶教学,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
角度三:衔接建设,丰厚要点
这里的衔接主要是指小初衔接,初中的语文学习一直流行一句话,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文言文当仁不让地放在第一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经过走访发现,很多刚升初中的学生对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文言知识点,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固定用法等感到手足无措。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小学阶段没有任何的渗透和接触,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高段的文言课堂中可以对相关文言知识进行“隐形渗透”,在不超纲的前提下让学生提前适应这样的文言现象。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时对文言常用字“之”、“以”的一词多义的教学,“为”、“知”的通假字教学等。这些知识要点的建设,对于学生将来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角度四:拓展建设,丰厚内容
有关拓展的课堂建设,其实和前文提到的导读建设是一个呼应的过程,但是又不限于课堂的进程,可以放在进度的任何位置;不限于拓展的内容,可以是字词句段,也可以是作者主题等等。例如在教学六年级课外拓展课《约不可失》一文时,笔者拓展了字词的破读现象,拓展了主人公魏文侯的人物形象,拓展了视角由主角到配角的转换。原文只有短短的64个字,经过大量的拓展补充,丰厚了课堂内容,也丰厚了学生对文言的深度感知。具体引入如下:
通过稍微地调整顺序,我们知道名字的意思就是不可失约,也就是要言出必行,信守承诺的意思。读到这里你想到了谁呢?其实关于这个主题,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多有接触,在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比如曾子杀彘中的曾子,割发代首的曹操,七年级课文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也是类似的故事,可见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今天这个的主人公也是古代的一位名人,就是他,魏文侯,可能大家对他比较陌生,他的本名叫做魏斯,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他任用了我们很熟悉的西门豹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角度五:自我建设,丰厚认知
每篇文章都包含了作者复杂的认知和情绪变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自身的认知和其进行联结,从而形成自我认识,形成重塑和衍生。文言文本身虽然简短,但是内涵丰富,尤其是高段的文言文,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和挑战。“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一定要引导学生建构出自己的观点、感悟。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古人,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阅读古文提升自己的现代意识。”“这样的自我建构训练,能缩短学生与古文的距离。” [2]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文时,笔者设计到最后让学生思考苏轼和牧童到底谁错了?如果都没有错,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目的何在。在这样的一个辨证的过程中,学生自我对文章的主旨和人物形象进行了再次重塑,并结合自己的认知加以理解,丰厚了对文言文学习的认知程度。
1.过渡:故事讲到这里,我想采访一下这位牧童,你是如何看待戴嵩这幅画的?要讲出理由。
学生发言。预设: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过渡:是一个观察仔细的牧童,那么戴嵩呢?今天没有到场,有没有他的代言人来帮他说几句,观察如此精妙的戴嵩有没有画错?
预设:结合注释,他也没有画错。
过渡:既然两个人都没有错,那么我们回答开头的问题,苏轼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呢?
预设: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意让学生区分奴婢,和工农的区别,地位更低,但是也要不耻下问,为什么?相机揭示本文中心“艺术源于生活!”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从导读、共读、衔接、拓展、自我五个角度对高段文言课堂进行建设,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也为初中的语文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曹凤仪 编著《教育界·上旬》2018年第06期
[2]朱煜 编著《让课堂说话—古诗文教学策略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