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荻
重庆师范大学大学 重庆北碚 400700
摘要:过去的教师对于“身兼多职”并不窘迫,如今面对全科教师的出现却又有了争论。这与全科教师所拥有的新的使命有着联系;同样,我国全科教师目前和发达国家所倾向的小学全科教师也有不同,我国全科教师的提出有着特定的任务,是探索补给农村教师的举措,而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两种导向的全科教师培养目标。教育事业的根基在教师,教师的长久发展、良好发展、自由发展有助于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发展 全科教师 政策 培养
正文:
引言:本文旨在通过参考文献与资料整理,对政策影响下全科教师的类型和发展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探讨了一些全科教师提出以来,相关政策引导下所赋予我国特有的全科教师的定位和改变,结合国外小学阶段教学模式不同,浅谈了些毕业后全科在职教师社会期待和提升学历发展等问题。
一、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的出现
1、政策中的农村全科教师
教育部管培俊司长提出过探索“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模式”的想法,这是全科教师的初次现身,不难发现它的出现与农村紧密相关,与农村基础教育有着深厚联系。这指出,当年阶段所要探讨的全科教师成长模式不是城市的,而是农村的。
后来在2012年文件《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又明确,“要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等特殊招生方式,扩大双语教师、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全科教师是为了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内容中,包括英音体美这样的,外语和艺术等薄弱学科师资少、师资能力不高的局面,特意指出这一点,也是说明,全科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是能够胜任小学阶段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综合素质又较高、能有效改善农村教育现状问题的职业教师们。
这很符合现存农村教育的设想,我们需要有人去填补农村与城市教育之间的不平衡,首先就要将教师引入农村,同时改善一些科目开不起来的问题。这也是为了提高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而执行的措施。它的重点在农村,在于为农村基础教育提供高素质、有志愿于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人才。
2、战略下的卓越全科教师
再看2014年颁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该文件则特别从培养卓越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与补充农村教师数量和提高农村教师质量更为不同的意见,它强调,“要分类推进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在小学阶段重点探索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
与这相似的卓越系列还有卓越医生、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都属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这一国家战略计划。因此,它可能更偏向我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内容,要探索解决的问题与农村全科教师又有不同。但是国情不同,它与国外全科教师也并不同。
这一点又给我们透露出了新的小学教师发展方向和教师观,那就是造就以卓越为导向的“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固然允许模仿小班的全科教学模式,但是战略计划普及面应当更广,农村地区与普通城市地区的卓越教师如何发展,就更要符合我国现有经济情况与国情。
3、历史曾经的渊源与留存问题
几十年前就出现过类似的中师教育培养模式,所以是否也可以说明:这样类似想法的提出,一直都没有解决相同的问题,那就是发展落后地方依然始终存在师资弱、师资差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得不通过教师自身兼任多门课程的方法来解决。
2001年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撤点并校”将农村教育发展推到了风口浪尖,我国城乡教育发展的极不平衡、教育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更为凸显,急需补充一批优秀的、足够数量的农村教师。在借鉴中师的基础上,在各政策的指导下,农村全科教师应运而生,并开始投入实践。但好在,有的条件允许的地区已经思考小班制教学,这相对其他地区而言是一种改变。
二、全科教师的培养问题
1、社会对全科教师的期待
全球目前来看,存在着两种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即分科培养模式与全科培养模式。两种模式下,前者教师的教师发展理想和身份认同指向“学科专家”,过于专业化难免会存在学科教师之间互相拒绝甚至断绝交流的现象,这样的话学科之间就无法融合,有学者认为这也会对儿童心理感受和经验认知产生影响。但这种“学科教师”的培养在我国本是一大特色,现实情况下,近几年出现的小学全科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分配者,毕业后也难以“包班”为特色,对学科进行整合教学。
那么小学农村全科教师发展现状是怎样,从小学全科专业毕业的教师是否会回到“学科教师”的路上,而只是作为补充农村教育数量的高学历教师呢。
2、国外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给予的启示
以芬兰为例,与我国最为明显不同的就是在生源录取的工作上。这种“严进严出”的培养要求,教师学术性和综合性都增强了。农村全科教师出现的主要动机就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不平衡结构不合理,课程开不起来的问题,所以农村全科教师不能不考虑这样的现实。
我们总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指出,要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水平教师,但光有兴趣与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的强力后援。我们也知道,小学全科教师实行的是公费师范生政策,签订合约、享受福利和工作保障,这些做法固然也吸引了一部分应届考生,录取分数也在逐年升高,但也要看到——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部分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名校和医学等热门专业收分高等现象,这些都可能是会造成全科毕业生并不适合教育行业,后期违约毁约,工作年限到期后甚至退出教育行业的原因。
全科教师既然属于公费师范专业,那么就更具有目的性,如果不采取更有效的行动,即使有着退出机制和契约关系也可能会成为部分人消极怠惰的“缓兵之计”。
三、全科教师学历发展问题
对于具有推优资格的毕业生,这少部分人是拥有进入“农村学校硕士师资计划”的机会的。这一项政策允许其不光可以在合约条件下在职学习,还允许一年集中的脱产全日制硕士培养,毕业后也可获得社会认可度极高的全日制硕士学位证书。这无疑是作为全科教师得以提高、发展自我的很好的途径。因为除了少数的政策外,其他的读研方式都会涉及到“违约”内容。更普遍的现象就是,如今许多中小学在职教师不得不以折扣读研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学历。虽然这也是一项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发展的方法,但学习方式有所不同,学习期间的待遇也与全日制研究生不同。况且在职读研选择面并不如全日制研究生的选择多,某些学校某些专业并不会提供专业型研究生就读名额,社会目前对于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也总是会特意区分。受到工作的限制,全科教师工作期间仅能选择专业型研究生,这种限制是否也已成为一种束缚也需要思考。
参考文献:
《小学全科教师政策变迁及趋势展望》 杨梅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的芬兰经验》 魏戈
《基于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理性反思》 赵远航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现状分析与路径设计.》 郭翠菊
《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探索与实践》 周秋华 洪瑶琪
《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国外经验及其创新思路》 都君艳 谢利东
《全科与分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二元相持及并存之道》 李俊义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研究综述》 张美玲